北上(徐則臣所著長篇小說)

北上(徐則臣所著長篇小說)

《北上》是作家徐則臣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18年。

該小說闊大開展,氣韻沉雄,以歷史與當下兩條線索,講述了發生在京杭大運河之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脈、精神之北。大水湯湯,溯流北上,該小說力圖跨越運河的歷史時空,探究普通國人與中國的關係、知識分子與中國的關係、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探討大運河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變遷的重要影響,書寫出一百年來大運河的精神圖譜和一個民族的舊邦新命。

2019年8月16日,《北上》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8月19日,榮獲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北上
  • 創作年代:現代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徐則臣
  • 首版時間:2018年12月
  • 字數:300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獲得榮譽,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公元1901年,歲次辛丑。這一年,時局動盪,整箇中國大地風雨飄搖。為了尋找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失蹤的弟弟馬福德,義大利旅行冒險家保羅·迪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義來到了中國。這位義大利人崇敬他的前輩馬可·波羅,並對中國及運河有著特殊的情感,故自名“小波羅”。主人公之一謝平遙作為翻譯陪同小波羅走訪,並先後召集起挑夫邵常來、船老大夏氏師徒、義和拳民孫氏兄弟等中國社會的各種底層人士一路相隨。他們從杭州、無錫出發,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這一路,既是他們的學術考察之旅,也是他們對於知識分子身份和命運的反思之旅,同時,更是他們的尋根之旅。當他們最終抵達大運河的最北端——通州時,小波羅因意外離世。同時,清政府下令停止漕運,運河的實質性衰落由此開始……一百年後的2014年左右,中國各界重新展開了對於運河功能與價值的文化討論。當謝平遙的後人謝望和與當年先輩們的後代陰差陽錯重新相聚時,各個運河人之間原來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終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敘事長卷。這一年,大運河申遺成功。

作品目錄

2014年,摘自考古報告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
1901年,北上(一)
1901年,北上(二)
2014年6月:一封信
2012年,鸕鶿與羅盤
1900年—1934年,沉默者說
2014年,大河譚
2014年,在門外等你
2014年,小博物館之歌

創作背景

出生於江蘇東海縣的徐則臣自小就生活在河流的環繞中,對河有一種獨特的感情。國中時,徐則臣前往鎮上讀書,學校門口便是一條運河。一到冬天,學校自來水管結冰封凍,大家就端著臉盆拿著牙刷往校門口跑,在運河邊刷牙洗臉。國中三年,運河也一直是孩子們遊玩的樂園。
後來徐則臣在淮安工作,離工作地大約一刻鐘路程的地方就是京杭大運河。和運河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的同時,徐則臣也不自覺地把運河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介紹:“今年(2018年)是我寫作的第22年,大概有20年的時間我一直在寫京杭達運河,它一直是我小說中故事發生的背景。隨著對這條河的了解越來越多,覺得到了可以把這條河作為主角來寫的時候,就開始動手創作《北上》了。”

人物介紹

小馬可·波羅
本名保羅·迪馬克,義大利人。為了尋找失蹤的弟弟,以文化考察的名義來到中國沿運河北上。他和謝平遙從杭州、無錫出發,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這一路,既是學術考察之旅,也是他們對於知識分子身份和命運的反思之旅,同時,更是他們的尋根之旅。當最終抵達大運河的最北端——通州時,小波羅意外離世。同時,清政府下令停止漕運,運河的實質性衰落由此開始。小波羅以馬可·波羅為偶像,立志研究大運河,對中國文化和風物無比熱愛,性格隨和、開朗,但歐洲人傲慢和優越感的小尾巴總是夾不緊,一不留心就露出來。將龔自珍的《已亥雜詩》視作知己的謝平遙,是一百多年前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尋親不遇,卻在臨終前的禮物送托中,埋下了若干顆故事的種子。
謝平遙
知識分子,作為翻譯陪同小波羅走訪,先後召集起挑夫邵常來、船老大夏氏師徒、義和拳民孫氏兄弟等各種底層人士一路相隨。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這部小說的核心和關鍵當然是運河和它的百年歷史。誠然,這部小說從一開頭就有為運河寫史的架勢——這一運河的歷史和現實聯繫著中華民族的近現代變遷,——且表現出同作者此前同類小說的諸多不同之處,但這只是背景或者說遠景。即是說,這一小說在歷史與現實的交替結構中確實呈現出某種民族國家寓言的意味,但這只是表面或淺層。其更深層的意味則在於以此作為背景,作者想在這一背景下,凸顯運河和人的關係,藉此寫出人與人之間的那種超越民族和種族之上的感情。這種對關係的表現,使得徐則臣能夠突破民族國家的寓言的寫作,而上升到一個普遍性的高度。這集中體現在義大利人小波羅和馬福德兩兄弟對運河的熱愛上。這裡面,既包含了家鄉的熱愛——中國的運河讓他們想到威尼斯和故鄉,——對他們的祖先馬可·波羅的追思,也包括了對人與河流的關係的認識,更包含了關於“人類共同體”的思考。這是超越民族國家之上的關於“人”和自然的命題。在這當中,當然包含了關於中華民族的寓言,但更關乎民族國家之上的“人學”命題。
即是說,它不僅僅是“民族秘史”,它更象徵一種“人類共同體”:在這條河上發生的故事,不僅是不同國家的人之間的故事,更是作為“人”的存在形態的故事。在某個關鍵點上,比如說1900年“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人侵中國”這樣的時刻,國族身份具有其濃烈的政治內涵,但就是這樣的時刻,國族性及其區分也只是相對的,就像馬福德和如玉的關係,他們是兩個國家的青年男女的關係,更是超越國族意義上的愛情關係。他們之間的愛,具有超越民族國家的意義,所以馬福德最後會為了如玉,而與日本人同歸於盡。

藝術特色

整部《北上》在情節上呈現出一種焰火結構。焰火在空中炸開之後的形態是具有整體性的、同時也是發散性的,有無數光點散在夜空,在小說裡面爆發的這一瞬,其實是有跡可尋的,很具體,就是小波羅死在船上的那一個瞬間。在那時候,他把自己隨身帶的東西分發出去,每個人領到一個禮物,這個情節細節變成整部小說後面那么多人物、那么多故事線頭最終得以接續起來的核心關節。比如孫過程,他拿到的是相機,他的後代再次將鏡頭對準運河上的人和事。邵常來得到羅盤,他的後輩就是跑船的。
另一方面是形式結構。從目錄和小標題就能看出來,《北上》的時空在不斷的搖擺,從南方到北方不斷切換,尤其從1900年到2012年、2014年,始終不斷切換。這種交叉安放敘述的設計是有匠心的。讀者知道這個故事涉及到的人很多,它的空間也很大,尤其時間跨度那么長,中間還有漫長的空白期,如何在完整故事的前提下消弭這種難度,或者說不讓這些把故事切碎?則臣老師找到這個方式蠻好的,他用結構形式上的交叉換位,讓小說的節奏像船一樣搖晃起來。它的時空板塊不斷切換、不斷來回穿插,有詳有略,又有內在的節奏感,這也是他面對難度敘事的一個處理方式。
此外就是關於小說的文化隱喻,《北上》確實是史詩性的寫作實踐,有很多文化的東西、歷史的東西。例如,運河完全不同於傳統的農耕文明熟人社會的差序格局。它們意味著遠遊、意味著探索。

獲得榮譽

2019年4月,《北上》入選“2018年度中國好書”文學藝術類圖書。6月21日,入選2018年“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8月16日,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19日,獲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出版信息

出版年書名作者ISBN出版社
2018年12月
北上
徐則臣
9787530218655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作者簡介

徐則臣,作家。1978年生於江蘇東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人民文學》副主編。著有《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過中關村》《青雲谷童話》等。曾獲莊重文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馮牧文學獎,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2015年度中國青年領袖”。《如果大雪封門》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同名短篇小說集獲“2016中國好書”獎。長篇小說《耶路撒冷》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獲第五屆老舍文學獎、第六屆香港“紅樓夢獎”決審團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