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醫宗》是包育華、包一虛撰寫的一本綜合性著作,成書於1930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包氏醫宗
- 作者:包育華、包一虛
- 創作年代:近代
- 類別:綜合性著作
《包氏醫宗》是包育華、包一虛撰寫的一本綜合性著作,成書於1930年。
《包氏醫宗》是包育華、包一虛撰寫的一本綜合性著作,成書於1930年。內容簡介全書三集十四種。第一集包括《傷寒論章節》、《傷寒方法》(附歌括)、《傷寒表》、《傷寒論講義》、《傷寒方講義》五種,第二集包括《雜病論章節》、《雜...
《雜病表》是包一虛編撰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1930年輯入《包氏醫宗》。內容簡介 本書上半部將《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至“婦人雜病”二十二篇內容歸納成表格。甲表名《雜病章節二十二篇總表》,總列二十二篇篇目名;乙表名《二十二篇章節分表》,分列各篇、章、節名目,如《五臟風寒積聚病》篇...
《傷寒表》是近代包一虛撰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1930年輯入《包氏醫宗》。內容簡介 本書以《傷寒論》三百九十七法中數法同證者為章,數章同病者為例,數例同經者為篇,將其列表,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霍亂、陰陽易與差後勞復等八篇。傷寒表前附《傷寒論》章節表,分甲乙兩表,甲...
《傷寒方講義》是近代包一虛編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1930年輯入《包氏醫宗》。內容簡介 共十二章:第一、二章為緒言並載傷寒方主藥八十八味;第三至七章載主方十六首、單方十八首、偶方十四首、複方十首、合方八首;第八章載加減方十六首;第九至十一章載六經方三十二首、六淫方十二首及陰陽表里寒熱...
《金匱方講義》是包一虛編撰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1930年輯入《包氏醫宗》。內容簡介 書分兩章。第一章“總論”,自《痙濕喝病方》至《婦人雜病方》共二十一節,每節先列方名及其組成(無劑量),後述有關病證的病因病機、各方胄白功效主治及其間之關係,共列方二百零七首;第二章“方義”,不分節,...
《雜病論講義》是近代包一虛編著的一部傷寒金匱類中醫著作,1930年輯入《包氏醫宗》。內容簡介 包氏以其《雜病論章節》的篇、章、節為基礎,進一步加以闡述。首先解釋每篇所述病證,並概述全篇大意。若數病合為一篇,則在每章目下解釋其病證,後對各節條文進行詳述。論述詳於脈證理論略於方藥,不同於《雜...
《雜病論章節》是近代包一虛編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1930年輯入《包氏醫宗》。內容簡介 本書將《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至“婦人雜病”二十二篇,按不同內容分章節,並在篇、章、節上分別標明提綱,概括其內容。經其編次,使《金匱》原文章節有序,條理分明,並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作者簡介 包一虛...
傷寒論章節 《傷寒論章節》是清代包一虛編著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五卷;刊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1930年輯入《包氏醫宗》。內容簡介 全書分八篇,即辨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霍亂、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篇。版本信息 現存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1920年鉛印本等,並見於《包氏醫宗》。
《國醫學粹藥方》是清末包一虛撰寫的一本本草類中醫文獻,一卷,刊於1936年,係為《包氏醫宗》第三集第四卷。內容簡介 全書二十四章。分別為總論、汗藥、吐藥、下藥、和解藥、利小便藥、風藥、驅寒藥、清熱藥、濕藥、燥藥、火藥、陰藥、陽藥、心臟(藥)、肝臟(藥)、脾臟(藥)、肺臟(藥)、腎臟(藥)、氣...
神州醫藥學報》。包氏於學校任教授時,廣泛傳播醫藥知識,為近代著名中醫界代表之一。其著作甚豐。有《包氏醫案》《包氏醫宗》,主要論述傷寒,其中《包氏醫宗》堪稱現代中醫院校教材雛形。目錄 傷寒論章節 傷寒方法 傷寒表 傷寒論講義 傷寒方講義 雜病論章節 雜病方法 雜病表 雜病論講義 雜病方講義 國醫學萃 ...
作為一名中醫學教育家,在滬20餘年期間,他一面行醫濟世,一面培養造就中醫人才,秦伯未、章次公、程門雪等均出自其門下。著有《包氏醫宗》4集傳世。1933年,包識生在上海病逝。主要貢獻 識生幼承家學,潛心鑽研醫學,尤其對張仲景所創六經辯證論治的理論研究較深。經過10年臨床實踐,深得醫治傷寒等症的精髓,...
這段時期,包天白除了參編其父親的《包氏醫宗》外,還先後參與中國醫學院的證象學、傷寒、瘟病、生理學、解剖學、病理學等14門課程講義和新中國醫學院醫經、內經、醫學史、通論等25門課程的編寫,為推動中醫學教育事業,培養造就中醫後繼人才不遺餘力,作出了重大貢獻。1938—1939年間,包天白在上海創辦“新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