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訪美國》余筆

《初訪美國》余筆是費孝通所著作品,出自於《費孝通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初訪美國》余筆
  • 作者:費孝通
  • 作品出處:費孝通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寫完了以上16章,從頭又看了一遍,雖則名稱是《初訪美國》,可是寫下的既不是遊記,又不是論文,至多不過是我個人在美國的一年所搜羅來的一些零星的感想。在一年裡想從這複雜的文化中去找出一個頭緒來,其實已經是奢望,何況,我在美的一年大部分的時間又是用在寫作上,觀察和閱讀的機會實在太少。在離美碼頭上,我曾對送我上船的慶堃說:“我抱了要認識認識美國的心愿來此,結果,我比剛到美國時更糊塗了,人家若問我美國是怎樣的,叫我怎樣回答?我真有一點心慌。”這擔心的事,果真碰著了,我本來打算免得盲人騎瞎馬,爽性拒絕回答這類問題為是。可是,看到了國內對於友邦既這樣隔膜,同時和友邦事實上的接觸卻又這樣密切,這距離確使我寒心。似乎有一種責任心推著我,要我做著我自己覺得並不能勝任的事。我終於寫下一些介紹美國的文章,分散在各報紙和各雜誌上發表了。在這暑假裡,有幾天閒工夫,把它們又整理了一下,成了這本略有系統的《初訪美國》。
美國朋友們或是熟悉美國的朋友們看了這本小書也許會覺得我並沒有了解美國。這正是我想要以這本書來引起的批評。我想藉此和美國朋友或熟悉美國的朋友們說,中國人對美國還是缺乏了解,連那些在大學裡教書的,甚至到過美國去的,對美國也是隔膜得很。這本書若被用來例證這句話,我心裡很滿足,因為我自覺這句話確是不錯的。若是我這本書果然引起了這批評,我希望作此批評的朋友們不要就停住在這裡,而能進一步想想:中國人對於美國不了解,不認識,或是美國人對於中國不了解,不認識,會有什麼結果?為什麼中美有了這樣長的接觸,有不少人到過美國,或來過中國,而兩國還是這樣陌生?若是我們認為缺乏了解並不是一件好事情,我們應當怎樣才能增加一點相互的認識?我願意在這本小書的結尾,提出這些問題來說一說,也所以說明為什麼我願冒著別人的指責而發表這種印象性質的介紹文字。
我這次旅行回來,我知道我的性子變得更急了,人家看我這匆忙的神色,為我擔心,做學問的念書人連一點悠閒的味兒都沒有了,像什麼,書怎么念得好?我怎么不知道,又怎么不想悠哉游哉一些,可是我一想起了這世界,我心神真是閒不下來。世界變得太快了!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江蘇省吳江縣(今蘇州市吳江區)人。193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後,至清華大學研究院社會學部隨俄裔人類學家史祿國學習體質人類學,1935年獲碩士學位。1936年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隨波裔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學習社會人類學,1938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大、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學院教授。1978年調至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任副所長。從1979年開始主持中國社會學的重建工作,翌年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985年創辦北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並任所長。費孝通在農村社會經濟、中國社會結構、民主政治、小城鎮建設等方面著述豐厚,影響巨大;他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擔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主席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重要職務。編者簡介呂文浩,1971年生,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學史、社會思想史、社會文化史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