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全書》是2009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是一部規模空前、總括漢代現存文獻的大型斷代文獻集成,是新時期以來我國古籍整理事業的又一重大成果。
基本介紹
編撰背景,書籍特色,主要成果,
編撰背景
《兩漢全書》體現了編纂者“力求其全”的編纂思想。兩漢文獻產生於距今2200至1800年前,受中國古代書寫材料、傳播方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及歷代社會動亂、學風傾移等社會因素的影響,流傳至今者十不存一。有鑒於此,《兩漢全書》的編纂者將“力求其全”作為全書的首要追求,要求凡屬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東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這一歷史階段的所有文獻,舉如各種專著、別集、單篇詩文賦,以及經籍傳注、國小著作等等,包括佚文殘篇,悉予匯錄。為此,編纂者們遍查各種相關文獻資料,梳理甄別,審慎棄取。
書籍特色
《兩漢全書》體現了編纂者體例創新的學術追求。現存兩漢文獻形式多樣,既有相對獨自流傳的專著、注釋類著作,又有散見於各種史書、方誌、類書、總集中的詩文作品;既有後代屢經傳抄翻印的紙本文獻,又有歷年出土的簡帛石刻,將其有機地匯為一編,此前無先例可供借鑑。《兩漢全書》的編纂者經過反覆斟酌,採取了以人系文(包括著作)的辦法。一、把普查到的近九百名兩漢人物,一律按歷史年代逐次排列先後順序,人物年代不詳以及無名氏著作,則排列其後而別作處理。二、以人物為單元排比文獻資料,即在每一人物名下,首列其專著,次列其別集以及單篇作品,再列其他文獻資料。因此,《全書》既是斷代專著的集成,又是一系列新編別集的總匯,帶有一代總集的性質。這樣的編纂體例,兼有傳統叢書、總集的學術功能,便於讀者從作者時代發展的縱向脈絡,以及時代相近作者的橫向比較兩個視角使用《兩漢全書》,既適用於漢代現存文獻的實際狀況,亦為編纂我國大型斷代文獻集成提供了新的範式。
《兩漢全書》體現了編纂者精益求精的治學風範。編纂者在選定底本、輯補佚文、校勘文字、標點斷句、撰寫小傳與解題等方面傾注了大量精力。例如,陸賈《新語》是西漢初年的一部重要著作,《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均有著錄。整理者以《四部叢刊》影印明弘治間桐鄉令李廷梧刻本為底本,校以《子匯》本及程榮《漢魏叢書》本、《兩京遺編》本,參考唐晏《新語注釋》、今人王利器《新語校注》,採擇雜纂、類書所引及古選本文字,整理入編,於不足12000字的原文中,列出有關刪、補、改的校語116條,且對所附七段《新語》佚文加以按語說明,行文簡要,兼采眾長,堪稱最佳的陸賈《新語》文本。另外,《兩漢全書》收錄有兩漢讖緯文獻、兩漢石刻文獻,附編有兩漢簡帛文獻,其編纂者既有統觀漢代讖緯、石刻、簡帛文獻的學術視野,又具有上述專門之學的深厚素養,其成果別有一番新的氣象。
主要成果
《兩漢全書》歷時14載,共36卷,1300多萬字,收錄了870餘名兩漢人物的論著,包括專著,別集,以及詩文辭賦、經籍傳注、國小字書及石刻簡牘資料等,是兩漢現存文獻最為完整的大型叢編。《兩漢全書》不僅有力推動了兩漢歷史的斷代研究,而且有助於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全面總結,是一項全民族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也是當今古籍整理水平和成就的重要標誌之一。
2011.11獲山東省社會科學重大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