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序中,維克多·雨果提出戲劇應打破“三一律”的束縛,要表現新思想,藝術的真實應高於現實的真實,成為集中反映生活的鏡子。他認為戲劇的特色在於表現有代表性的個性;反對程式化的偽戲劇,突出強調藝術自由,反對專制政體強加給藝術的桎梏,反對藝術中的教條主義觀念。明確提出浪漫主義對比原則,即把粗俗怪誕與崇高聖潔相結合併進行對比等。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查理十世在1825年登基以後,自由主義思潮日益高漲,雨果的思想也發生了轉變。第一文社由於缺乏明確的綱領,於1826年宣布解散,雨果組織維尼、線塞和大仲馬等人成立了浪漫派的第二文社,同時發表了劇本《克倫威爾》。
1827年,雨果為戲劇《克倫威爾》撰寫一篇序言,集中表達自己的浪漫主義創作主張。
作品思想
全文以美醜對照原則為理論核心。追溯了文學發展的歷史、闡明了浪漫主義的特徵,強調了文學的自由創造、文學的真實性、獨創性及藝術天才的作用,內容極為豐富。美醜對照即指崇高優美與滑稽醜怪的自然結合。認為現實生活中“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粗俗藏在高尚的背後惡與善並存,黑暗與光明相共”,藝術只有將它們調配摻和,對照描寫,才能顯示生活的真實面貌,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這——原則打破了悲劇表現崇高、喜劇表現滑稽的嚴格界限、集中體現了積極浪漫主義的典型特徵。但將現實中的矛盾歸結為抽象的美與醜、善與惡的衝突,不能揭示矛盾衝突的社會本質。
維克多·雨果認為,現實本身並不像古典主義者所描繪的那般莊嚴和光彩,相反,宇宙萬物的美與醜往往處於一種複合狀態中,即“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的背後,美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相共”。“因為一切有雄才大略的偉人,不論怎樣了不起,身上總有愚蠢之處足以蒙蔽他們的聰明。”凱撒大帝凱旋而歸夠壯觀了,但他在戰車上卻老怕覆車喪命。自信是大丈夫的拿破崙也常說:“崇高與可笑,只有一步之差。”一些傑出的詩人亦然,“他們對生活深思窮究,由此發出辛辣的諷刺,對人們的畸形加以百般諷嘲,便總是使得我們大笑,但他們自己內心卻是非常憂鬱的。博馬舍苦悶,莫里哀消沉,莎士比亞憂鬱”。
至於一般事物或精神現象更是充滿了美醜對照,雨果說“我們在什麼地方看過沒有背面的獎章?哪一種才能不隨著它的光明也帶來陰影,隨著它的火炬也帶來煙霧?某種污點只可能是某一種美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後果。”“如果刪掉了醜,也就刪掉了美。”“有高山必有深谷,如果用山峰來填平山谷,那么就只會剩下荒原和曠野,沒有阿爾卑斯山,只有沙布龍平原,沒有雄鷹了,只有百靈鳥。”既然生活本身就充滿了美醜對照,那么真實反映生活的戲劇也就應該“產生於兩種典型即崇高優美與滑稽醜怪的非常自然的結合,這種典型交織在戲劇中,就如同交織在生活中和造物中一樣。因為真正的詩、完整的詩,都是處於對立面的和諧統一之中”。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滑稽醜怪是戲劇的一種最崇高的美,它不僅是戲劇中一種相宜的成分,而且每每是一種必需的要素”,或者說“滑稽醜怪作為崇高優美的配角和對照,要算是大自然給予藝術的最豐富的源泉”。
維克多·雨果認為將美醜對照用得最神的是莎士比亞戲劇,“它使羅密歐碰到了賣藥者,麥克白遇上了三女怪,哈姆萊特遇到了掘墓人。有時,它還能夠把刺耳的聲音和諧地混合在心靈的最高尚、最悲哀、最虛無縹緲的音樂中,如像李爾王和他的弄臣的那一幕”。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法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他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券劇本等。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他的作品描寫了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揭露和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罪惡,反對貴族和教會的專制統治,歌頌人民民眾的鬥爭精神,飽含著愛國主義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