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涓生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對當時的統治階級懷有不滿,但又不能與社會決裂。他感到孤獨、空虛和寂寞。這時,子君闖進了他的生活。子君是一個叛逆的女性,她在追求個性解放,衝破封建家庭牢籠時表現出來的那種堅決態度和勇敢精神,贏得了涓生的愛慕。他倆無視社會的嘲諷和流言蜚語,毅然結合在一起。生活條件雖不優裕,但兩顆心卻沉浸在愛情中,還有過短暫的幸福生活。然而,他們畢竟閱歷不深,他們不理解在黑暗的封建社會下,是不可能有長久的幸福和安寧生活的。
無情的現實,使他們陷入了困境和矛盾,接踵而來的是:繁忙的家務勞動;愛情上因缺乏新的滋養,逐漸停滯、凝固;加之兩個人在性格、思想上的差異,發生了一些摩擦。更嚴重的打擊是,他們不能為社會封建勢力所容許的那種超越規範的結合,終於導致涓生被解除了在教育局的職務。
涓生曾一度寄希望於依靠自己的翻譯工作和著述生活,但很快就遭到現實的殘酷嘲弄。面對黑暗的社會和冷漠的家庭,涓生醒悟到,他們沉浸在盲目的愛情之中,而將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他決心趁自己的翅膀還沒有忘卻張動的時候,去尋求新的生活道路,可是他對這一道路也還並不確切地了解。
涓生的變化,引起了子君的疑懼;子君在愛情上所作出的試探,更激起了涓生的煩惱和痛苦,迫使他偏激地向子君剖析了他們大半年來共同生活的不幸,表明他們的盲目愛情生活應該結束了。曾為尋求愛情幸福而顯示過勇敢和迸發過性格火花的子君,終於因受時代的局限,在愛情的幻滅中,在旁人賽過冰霜的冷眼下死亡了。
子君死後,涓生陷入極度悲哀與悔恨之中,他譴責自己是一個卑怯者,痛斥自己不該讓子君負著重擔在絕望中走盡人生的旅程。涓生在哀傷子君去世後,堅定地表白:“我要向新的生活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獲獎記錄
幕後製作
創作原則
水華拿到張瑤鈞、張壘改編的劇本後,為把握原著精神,開始研究原作小說。除了反覆閱讀原著,他還翻閱了同一時代魯迅的其他作品,對魯迅反封建禮教的思想和時代背景有了感性認識,這增加了他在創作上的信念。接著,他還讀了“五四”時期其他作家的文學作品,以及《民國通俗演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小說(後來影片中軍閥禁街的細節正是從《民國通俗演義》中得來的)。在把握原著精神的基礎上,水華為攝製組確立了一條原則:忠實於原著,既要忠於原著的思想內容,也要忠於原著的藝術風格。
水華敬仰魯迅的人物和作品,唯恐把魯迅的作品拍走了樣。為了保持原著含蓄的風格,他在細節處理上往往點到為止,怕過場細節太多導致結構鬆散。小說《傷逝》中寫子君、涓生同居後有過一段寧靜幸福的生活,水華曾構思過一場戲來表現這些,但因原作在這方面沒有具體描寫,他怕在缺少生活積累的情況下擅自加一些一般化的東西會損害原著,沒有拍攝那場戲。夏衍看了樣片後,也建議增加一場戲表現子君、涓生有過短暫的幸福生活,為此劇組補拍了幾個鏡頭,但經過推敲,因為與影片整體風格不統一,最終還是沒加進去。
剪輯手法
影片開頭從夜雨淒風豁然變為歡快的春天畫面,但拍攝時並沒有拍相應的春天的素材,而完全是由剪輯師傅正義靠資料素材解決的。傅正義與導演討論確定此處的“春天”既要是美麗歡快的,又要是“傷逝”的春天。根據這一創作意圖,他選擇了一組冷暖匹配恰當的鏡頭,景物顏色從淺到深,從冷到暖,以求從明快中透露出幾分淡淡的惆悵。
“涓生”棄狗的戲,原始素材只有狗跑和涓生在荒野中抱狗走去以及空手回來等鏡頭。如果僅就這些素材剪輯,未免顯得平淡。傅正義等人研究後認為,導演從側面描寫主人公經濟地位、精神狀態、夫妻關係變化,在“棄狗”之前全是虛寫,而“棄狗”則是轉機,影片用以控訴“吃人”的社會現實,是從這場戲開始逐步展開的。因此,他們遵循虛實結合、以虛補實的創作方法,從本來棄之不用的鏡頭素材中挑出造型氣氛突出、動態感強的景物鏡頭,經過編剪以烘托主人公的心情。
影片評價
該片總的來說是忠實於原著的,比較深刻、比較完美地體現了魯迅的思想,在藝術風格上也和原作和諧一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影片突出了原作反封建的主題,並增加了反帝色彩。不僅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情節和悲劇性結局,而且在小說提供的基礎上有所補充,有所豐富,有所生髮。影片以震撼人心的藝術畫面,形象地說明了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是封建勢力迫害的結果,比較準確地體現了原作的主題。該片在藝術化、民族化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它保留髮揮了原作含蓄、深沉、人物心理刻劃細膩的特點。該片較多地使用獨白和旁白,不僅能讓觀眾聽到原作中一些精彩的警句和片斷,而且能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影片的整個故事情節都是在濃烈的抒情氛圍中展開的,在篇幅上抒情多於敘事。它沒有過多從正面表現封建勢力如何迫害涓生、子君,而是著重刻劃主人公在遇到打擊後思想、情緒上的變化。整部影片以抒情見長,含蓄雋永,是一部真正的藝術片,是一首電影詩。影片結構流暢而井然有序,豐富的情節和場面銜接緊湊而自然。增加的幾場戲在情節發展上也是合乎邏輯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桑逢康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