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心理養生談

中醫心理養生談

《中醫心理養生談》是2008年農村讀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中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心理養生談
  • 作者吳中雲
  • 出版社農村讀物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
  • 定價:30 元
  • ISBN:10位[7504850292]13位[9787504850294]
內容簡介,目錄,選讀,擺脫抑鬱情緒 享受心理陽光,中和地、全面地看待生活,恰當地、積極地認識和評估自我,

內容簡介

書名。 本書以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介紹了中醫心理養生的原則和方法。中醫心理養生以《黃帝內經》為源頭,淵源久遠、內涵豐厚。本書介紹了中醫心理養生的12種方法,包括品德修養、順時調神、悅納自敬汽促我、節制欲求、調節情志、清靜養神、調節個性特徵等。當今時代,是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也是物質生活高度豐富的時代。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加劇,也大幅度地增大了人們的心理壓力,各種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本書結合當代人的心理問題,探討了中醫心理養生方法在青少年、中年人及老年人心理養生中的套用,並探討了女性的心理養生。
中醫心理養生方法可為當代人的心理養生提供一條有效的途徑。
本書內容豐富、文字通俗,可作為各界人士進行心理養生的參考讀物。

目錄

第一章 內心世界:陽光與陰霾
第二章 孔子和老子的心理養生之道
第三章 中醫心理學:植根於傳統文化沃土的醫學奇葩
第四章 情志與健康
第五章 中醫心理養生的出發點和原則
第六章 中醫心理養生的基本方法
第七章 擺脫抑鬱情緒 享受心理陽光
第八章 青少年的心理養生
第九章 中年人的心理養生
第十章 女性的心理養生
第十一章 老年人的心理養生
第十二章 歷代名醫名人的心理養生

選讀

採用“情志相勝”調節情緒
“情志相勝”不僅可套用於心理疾病的治療,而且具有情志情緒、心態的作用。
某一種情緒對於另外一種情緒產生影響,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現象。杜甫的一首詩,可以作為不同情緒之間相互影響的一個生動的例證,這就是著名的《格廈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是杜甫52歲時所作,他由於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已是第五個年頭。長期流離顛沛的生活,使詩人時時感受著深深的壓抑、苦悶的情緒。忽然間,他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平息了安史之亂,不由得喜極而泣,涕淚灑滿了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妻子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詩人也欣喜若狂地捲起散落案頭的詩卷。“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詩人迎充墊喜不自禁地縱情唱歌、飲酒,想像著在春光的陪伴下回歸故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由於詩人心情舒暢,回歸故鄉的漫長路程也好像變得近在咫尺了。
杜甫的這首詩,是喜悅情緒扭轉憂愁情緒(喜勝憂)的一個典型而且突出的狼敬辣例證。詩人的心境原本極度憂愁、苦悶;聽到好訊息後,先是悲喜交集,喜極而泣,往日的憂愁在須臾間就蕩然無存;繼而是欣喜若狂,放歌縱酒;然後,詩人沉浸在歡快、輕鬆的心境中,在大自然的明媚春光和內心捆和多世界的青春感覺的陪伴下,想像著自己已經穿越巴峽和巫峽,經由襄陽回歸了遠在洛陽的故鄉。從詩中能夠看出,情志之間的作用力是何等巨大啊。
“情志相勝”的巨大影響,可以在心理養生中發揮其作用。在遇到自己(或他人)已經或將要出現過激的情志波動時,可用“以情志影響情志”的方法給以調節,使過激的情緒得以穩定、平復下來。
需要指出的是,在運用“喜勝憂”的時候,要注意“喜”不可以過度。“喜”要有節制,避免“喜傷心”,這也是中醫經典提醒人們注意的。上述杜甫詩中表達的情緒,由欣喜若狂及時地轉化為歡快、輕鬆的遐想,也值得人們認真體會。
——引自《中醫心理養生談》

擺脫抑鬱情緒 享受心理陽光

中和地、全面地看待生活

在生活中,人們可能會有一些偏執的認知,產生一些過激的情緒。
如本章前面指出的,認知方式的偏頗會使人們將生活中的正面事件判定為負面事件。譬如,在生活中追求盡善盡美,從原本很好的事情中看到了微小的瑕疵,就認為不完美,就認為是失敗;對生活事件不進行全面的了解,就做出負面的結論;把自己的情感體驗當作真實敬紙屑烏髮生的事實,因為自我感覺不如意,就斷定自己是失敗者,或者不幸者,等等。這些認知方式的偏差,會導致抑鬱情緒的加劇,乃至難以自拔。
按中醫心理養生的方法,講究“中和”之道,力求客觀、全面看地看待生活,可有助於避免偏頗的認知。
生活永遠不可能十全十美;對於美玉中的微瑕,不必求全責備;對於身邊發生的事件,要了解全面的情況後再做出判斷;也不要把自己的感受當作客觀的真實,因為感受是主觀的,並且會受到情緒的影響。
生活中,正面事件與負面事件槳剃煮墓往往是相互依存的。老子有一句名言:“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這句名言告訴人們:禍與福是互相依存的。生活中的種種磨難,可以磨練人的意志,促使人們增長能力和才幹,具有積極的意義。那個“塞翁失馬”的典故,就是對於“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的形象演繹。懂得“塞翁失馬”中蘊涵的哲理,人們就可以在生活中遇到負面事件時,避免作出完全消極的認知評價,進而避免消極情緒的積累。
“塞翁失馬”的故事,還有一個外國的“版本”呢。有一位小飯店的老闆,買了100張彩票,都是同一個號碼的。老闆的妻子知道了,大發脾氣,認為買100張同一號碼的彩票是很愚蠢的事情,要求丈夫設法將彩票賣掉,挽回損失。飯店老闆無奈之下,找到自己的朋友們,請求他們的幫助。朋友們出於友情,紛紛慷慨解囊,買下了這些彩票。可是誰也沒有預料到,這個號碼竟然中了大獎!飯店老闆的妻子追悔莫及,痛心疾首。而老闆自己卻很坦然,他勸慰妻子說:“這些中了大獎的都是什麼人呢,都是咱們的朋友啊。朋友們因為從咱們手中買了彩票而中了獎,能不感激咱們嗎?這並不亞於咱們自己中獎啊。”後來,老闆夫婦一生都生活在朋友們的友情中,他們的飯店也一直生意興旺。
人們應該達觀地看待生活,特別是達觀地看待生活中令人憂慮的事件或情景。譬如,當秋風忽起,深秋的蕭瑟迎面而來,黃色的落葉飄落在大街小巷,公園裡的甬道上更像是鋪上了厚厚的墊子一般;人們容易為這樣的景象而心動,觸景生情,帶來秋風掃落葉般的感覺。然而,我們要是從自然界生長收藏的規律中,去品味欣賞眼前的景致,心境就完全不同了:那黃色的落葉代表了成熟,它經歷了春雨的滋潤,吸收了夏日的陽光,最終回歸了養育它生長的大地,化為養分,醞釀著、支持著來年樹木的新生。只有今天的落葉,才能換得明天的新綠。樹木是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有失落就有希望。有過挫折的經歷,才更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更懂得幸福的美好。今天的失利可以為明天的成功提供第一手經驗,因為我們從失利中思考,獲取了積極的啟迪。
——引自《中醫心理養生談》第七章擺脫抑鬱情緒 享受心理陽光

恰當地、積極地認識和評估自我

抑鬱情緒的產生和持續,往往源於消極的自我評價。為了戰勝抑鬱,人們要恰當地、積極地認識和評估自我;不要好高騖遠,也不要自暴自棄。
其一,腳踏實地
很多時候,人們在生活體驗到的挫折感、失落感,並不是來自於客觀真實的挫折或失敗,而是由於主觀上的自我定位脫離了實際可能。
中國的傳統文化一貫倡導人們要有自知之明。在事業目標的規劃上,先哲們都告誡人們不要好高騖遠。有了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所長和所短,才能為自己選擇一個適宜的行動規劃,這樣,獲得成功的把握就會增大,而遭遇失敗的可能性就會減少。
其二,培養自信
在很多情況下,抑鬱心理的形成與人的性格中缺乏自信有關。自信心的缺失會導致自暴自棄的傾向,對身心健康頗為不利。  、
信心是可以培養的,就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步地改變自我認知。荀子說過:“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自信心的培養,也可以由小事做起,讓涓涓細流匯成江海。當做成一件“小事”後,不妨採用某種形式獎勵自己一下,鼓勵自己繼續下去。也可以和好友交流,獲得別人的鼓勵。
為了建立自信,人們需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其中不可缺少的是積極的、肯定的認識,而不要妄自菲薄。譬如,你有本科學歷,就要充分肯定在本科學習中獲得的專業技能,不要用“現在博士都多如牛毛了”這樣的話來貶薄自己。
對於別人給予自己的評價,應該認真地聽取,但不要過分在意。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聽取別人的評價,是有助於認知自我的。但是,對於別人的評價,要經過自己頭腦的省察,過分的溢美之辭和過度的菲薄之辭,都是不可以聽信的。有自己的主見,認真思考別人意見又不盲目聽從,這是建立自信心的重要一步。
人的思維有一定的慣性,能否打破其慣性是至關重要的。缺乏自信也是一種思維慣性。打破思維慣性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要有耐心。
其三,積極進取
人在滿足了生存的基本需要(飲食、安全、性等)等之後,內心就有積極進取的心理,期望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自我價值。缺乏自信的人會因為自感能力不足、無法實現期待中的自我,而受到內心痛苦的煎熬。這時,應該確立自我實現的一個切實的目標,與社會現實儘可能地融合、與自身的能力和興趣儘可能相符;使自己在積極進取的同時也享受到實現自我的樂趣,把內心的活力、能量和智慧導向正確的渠道。這對於建立和提高自信、保持心理健康是很有意義的。
進而,我們還要通過對於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譬如自然風光)的體驗、對於美好情感(譬如莫逆於心的友誼)的感受、對於文化修養和心靈享受的追求,來構築自己精神的家園,找到自己精神的寄託。這樣,我們會有更為堅實的自信。
人們對實現自我價值的期求,是內心世界潛在的原動力;設法開啟這一原動力,可以成為戰勝抑鬱的力量。人們不管是年輕還是年老,心中有一份對生活的憧憬和熱愛,是人生最大的激勵。
讓我們試著用一種積極的思維對待生活。“一日之計在於晨”,清晨醒來就以積極的想法鼓舞自己,想到每天對自己都有意義,她包含著自然的恩賜,也昭示著一種期待,讓我們去學習和工作、耕耘與收穫。
當我們迎來新的一天,做著普通和重複的事情,內心的體驗不是枯燥、煩悶,而是把每件事都賦予它積極的意義。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都在心中吟唱一首蘊涵著熱情、積極和陽光的生命之歌。有太陽的光芒溫暖著我們的心靈和身體,激發出身心的活力,我們是幸運的。
——引自《中醫心理養生談》第七章 擺脫抑鬱情緒 享受心理陽光
支持系統的作用 
現代心理學主張建立“支持系統”。能夠向遭遇負面生活事件的人提供經濟、物質援助和精神慰藉的人群,現代心理學稱之為“支持系統”,包括親人、朋友、同學、同事、老鄉、社會救援組織等。
中醫也很重視支持系統的作用。譬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在家庭內部,無論年長者還是年少者,都要“有不快即須早道,勿隱忍以為無苦。過時不知,便為重病,遂成不救。”認為家庭成員之間及時的溝通,對於身心健康極為重要。
有抑鬱情緒的人,特別需要支持系統的幫助,舒解心理壓力,排除抑鬱情緒,走出心理陰影。
因而,人們在平時就要注重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並要廣交朋友,樂於與人交往,建立支持系統。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人們之間的交往不只是為了得到具體的幫助和獲得信息,還可使內心的苦樂得到分享,情緒得到宣洩,從而保持心理的平衡、健康。
人們在生活中遭遇負面事件時,如果自己難以排解抑鬱情緒,應該及時向親戚朋友傾訴,以獲得宣洩,並獲得解決問題和排解負面情緒的方法。有支持系統(親戚、朋友、同事)的幫助化解,可使負面事件造成的抑鬱情緒不至於持久地存在,不致形成疾病。如果還不能排解,則要找心理醫生諮詢以獲得幫助。
關於“支持系統”對於排解抑鬱情緒的作用,可以用一首著名的唐詩來解說,這就是李涉的《登山》: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詩中,“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說的是作者整天都情緒低落、昏昏沉沉,處於半醉半夢之中;忽然聽說春天即將要過去了,才勉強打起精神去登山。這兩句詩所描述的,正是典型的抑鬱情緒。
幸而,詩人在路過竹林掩映的寺院時,與寺中的僧人進行了一席交談,使自己在紛繁的塵世中體驗到了清靜與悠閒。與僧人的交談,使作者獲得了雖然短暫但又難能可貴的心理解脫。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說的恰是支持系統的作用。在這裡,僧人就起了詩人的支持系統的作用。
每個人都需要支持系統。人們在平時要加強與親戚、朋友、同事之間的聯繫,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要真誠待人,能幫助人的地方,盡力去幫助人;別人有負於自己的地方,則儘可能予以寬容。
關於交友之道,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益的啟迪,可以參閱本書第2章和第8章的相關內容。
古代的文人們,彼此經常有詩詞的唱和,這是朋友之間情緒、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當代人已經難得去感受詩詞唱和的樂趣了。但是,當代人生活在資訊時代,有網路作為溝通的載體,也是可以樂在其中的。現代信息傳播的速度是用毫秒計算的,比起生活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日子裡,夢想著“鴻雁傳書”的古人,現代人是很幸運的了。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心理醫生也是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人們處於抑鬱情緒時,應該儘快地找到一個可以信賴的人,來幫助自己排解抑鬱情緒。親戚、朋友、同事是可以發揮心理支持的作用的。但是,人們身邊未必都有可以信賴的親戚、朋友、同事。有時,雖然經過親戚、朋友、同事的開導,仍然沒有明顯效果。這種情況下,應該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醫生的指導。
——引自《中醫心理養生談》第七章 擺脫抑鬱情緒 享受心理陽光
需要指出的是,在運用“喜勝憂”的時候,要注意“喜”不可以過度。“喜”要有節制,避免“喜傷心”,這也是中醫經典提醒人們注意的。上述杜甫詩中表達的情緒,由欣喜若狂及時地轉化為歡快、輕鬆的遐想,也值得人們認真體會。
——引自《中醫心理養生談》

擺脫抑鬱情緒 享受心理陽光

中和地、全面地看待生活

在生活中,人們可能會有一些偏執的認知,產生一些過激的情緒。
如本章前面指出的,認知方式的偏頗會使人們將生活中的正面事件判定為負面事件。譬如,在生活中追求盡善盡美,從原本很好的事情中看到了微小的瑕疵,就認為不完美,就認為是失敗;對生活事件不進行全面的了解,就做出負面的結論;把自己的情感體驗當作真實發生的事實,因為自我感覺不如意,就斷定自己是失敗者,或者不幸者,等等。這些認知方式的偏差,會導致抑鬱情緒的加劇,乃至難以自拔。
按中醫心理養生的方法,講究“中和”之道,力求客觀、全面看地看待生活,可有助於避免偏頗的認知。
生活永遠不可能十全十美;對於美玉中的微瑕,不必求全責備;對於身邊發生的事件,要了解全面的情況後再做出判斷;也不要把自己的感受當作客觀的真實,因為感受是主觀的,並且會受到情緒的影響。
生活中,正面事件與負面事件往往是相互依存的。老子有一句名言:“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這句名言告訴人們:禍與福是互相依存的。生活中的種種磨難,可以磨練人的意志,促使人們增長能力和才幹,具有積極的意義。那個“塞翁失馬”的典故,就是對於“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的形象演繹。懂得“塞翁失馬”中蘊涵的哲理,人們就可以在生活中遇到負面事件時,避免作出完全消極的認知評價,進而避免消極情緒的積累。
“塞翁失馬”的故事,還有一個外國的“版本”呢。有一位小飯店的老闆,買了100張彩票,都是同一個號碼的。老闆的妻子知道了,大發脾氣,認為買100張同一號碼的彩票是很愚蠢的事情,要求丈夫設法將彩票賣掉,挽回損失。飯店老闆無奈之下,找到自己的朋友們,請求他們的幫助。朋友們出於友情,紛紛慷慨解囊,買下了這些彩票。可是誰也沒有預料到,這個號碼竟然中了大獎!飯店老闆的妻子追悔莫及,痛心疾首。而老闆自己卻很坦然,他勸慰妻子說:“這些中了大獎的都是什麼人呢,都是咱們的朋友啊。朋友們因為從咱們手中買了彩票而中了獎,能不感激咱們嗎?這並不亞於咱們自己中獎啊。”後來,老闆夫婦一生都生活在朋友們的友情中,他們的飯店也一直生意興旺。
人們應該達觀地看待生活,特別是達觀地看待生活中令人憂慮的事件或情景。譬如,當秋風忽起,深秋的蕭瑟迎面而來,黃色的落葉飄落在大街小巷,公園裡的甬道上更像是鋪上了厚厚的墊子一般;人們容易為這樣的景象而心動,觸景生情,帶來秋風掃落葉般的感覺。然而,我們要是從自然界生長收藏的規律中,去品味欣賞眼前的景致,心境就完全不同了:那黃色的落葉代表了成熟,它經歷了春雨的滋潤,吸收了夏日的陽光,最終回歸了養育它生長的大地,化為養分,醞釀著、支持著來年樹木的新生。只有今天的落葉,才能換得明天的新綠。樹木是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有失落就有希望。有過挫折的經歷,才更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更懂得幸福的美好。今天的失利可以為明天的成功提供第一手經驗,因為我們從失利中思考,獲取了積極的啟迪。
——引自《中醫心理養生談》第七章擺脫抑鬱情緒 享受心理陽光

恰當地、積極地認識和評估自我

抑鬱情緒的產生和持續,往往源於消極的自我評價。為了戰勝抑鬱,人們要恰當地、積極地認識和評估自我;不要好高騖遠,也不要自暴自棄。
其一,腳踏實地
很多時候,人們在生活體驗到的挫折感、失落感,並不是來自於客觀真實的挫折或失敗,而是由於主觀上的自我定位脫離了實際可能。
中國的傳統文化一貫倡導人們要有自知之明。在事業目標的規劃上,先哲們都告誡人們不要好高騖遠。有了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所長和所短,才能為自己選擇一個適宜的行動規劃,這樣,獲得成功的把握就會增大,而遭遇失敗的可能性就會減少。
其二,培養自信
在很多情況下,抑鬱心理的形成與人的性格中缺乏自信有關。自信心的缺失會導致自暴自棄的傾向,對身心健康頗為不利。  、
信心是可以培養的,就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步地改變自我認知。荀子說過:“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自信心的培養,也可以由小事做起,讓涓涓細流匯成江海。當做成一件“小事”後,不妨採用某種形式獎勵自己一下,鼓勵自己繼續下去。也可以和好友交流,獲得別人的鼓勵。
為了建立自信,人們需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其中不可缺少的是積極的、肯定的認識,而不要妄自菲薄。譬如,你有本科學歷,就要充分肯定在本科學習中獲得的專業技能,不要用“現在博士都多如牛毛了”這樣的話來貶薄自己。
對於別人給予自己的評價,應該認真地聽取,但不要過分在意。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聽取別人的評價,是有助於認知自我的。但是,對於別人的評價,要經過自己頭腦的省察,過分的溢美之辭和過度的菲薄之辭,都是不可以聽信的。有自己的主見,認真思考別人意見又不盲目聽從,這是建立自信心的重要一步。
人的思維有一定的慣性,能否打破其慣性是至關重要的。缺乏自信也是一種思維慣性。打破思維慣性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要有耐心。
其三,積極進取
人在滿足了生存的基本需要(飲食、安全、性等)等之後,內心就有積極進取的心理,期望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自我價值。缺乏自信的人會因為自感能力不足、無法實現期待中的自我,而受到內心痛苦的煎熬。這時,應該確立自我實現的一個切實的目標,與社會現實儘可能地融合、與自身的能力和興趣儘可能相符;使自己在積極進取的同時也享受到實現自我的樂趣,把內心的活力、能量和智慧導向正確的渠道。這對於建立和提高自信、保持心理健康是很有意義的。
進而,我們還要通過對於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譬如自然風光)的體驗、對於美好情感(譬如莫逆於心的友誼)的感受、對於文化修養和心靈享受的追求,來構築自己精神的家園,找到自己精神的寄託。這樣,我們會有更為堅實的自信。
人們對實現自我價值的期求,是內心世界潛在的原動力;設法開啟這一原動力,可以成為戰勝抑鬱的力量。人們不管是年輕還是年老,心中有一份對生活的憧憬和熱愛,是人生最大的激勵。
讓我們試著用一種積極的思維對待生活。“一日之計在於晨”,清晨醒來就以積極的想法鼓舞自己,想到每天對自己都有意義,她包含著自然的恩賜,也昭示著一種期待,讓我們去學習和工作、耕耘與收穫。
當我們迎來新的一天,做著普通和重複的事情,內心的體驗不是枯燥、煩悶,而是把每件事都賦予它積極的意義。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都在心中吟唱一首蘊涵著熱情、積極和陽光的生命之歌。有太陽的光芒溫暖著我們的心靈和身體,激發出身心的活力,我們是幸運的。
——引自《中醫心理養生談》第七章 擺脫抑鬱情緒 享受心理陽光
支持系統的作用 
現代心理學主張建立“支持系統”。能夠向遭遇負面生活事件的人提供經濟、物質援助和精神慰藉的人群,現代心理學稱之為“支持系統”,包括親人、朋友、同學、同事、老鄉、社會救援組織等。
中醫也很重視支持系統的作用。譬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在家庭內部,無論年長者還是年少者,都要“有不快即須早道,勿隱忍以為無苦。過時不知,便為重病,遂成不救。”認為家庭成員之間及時的溝通,對於身心健康極為重要。
有抑鬱情緒的人,特別需要支持系統的幫助,舒解心理壓力,排除抑鬱情緒,走出心理陰影。
因而,人們在平時就要注重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並要廣交朋友,樂於與人交往,建立支持系統。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人們之間的交往不只是為了得到具體的幫助和獲得信息,還可使內心的苦樂得到分享,情緒得到宣洩,從而保持心理的平衡、健康。
人們在生活中遭遇負面事件時,如果自己難以排解抑鬱情緒,應該及時向親戚朋友傾訴,以獲得宣洩,並獲得解決問題和排解負面情緒的方法。有支持系統(親戚、朋友、同事)的幫助化解,可使負面事件造成的抑鬱情緒不至於持久地存在,不致形成疾病。如果還不能排解,則要找心理醫生諮詢以獲得幫助。
關於“支持系統”對於排解抑鬱情緒的作用,可以用一首著名的唐詩來解說,這就是李涉的《登山》: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詩中,“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說的是作者整天都情緒低落、昏昏沉沉,處於半醉半夢之中;忽然聽說春天即將要過去了,才勉強打起精神去登山。這兩句詩所描述的,正是典型的抑鬱情緒。
幸而,詩人在路過竹林掩映的寺院時,與寺中的僧人進行了一席交談,使自己在紛繁的塵世中體驗到了清靜與悠閒。與僧人的交談,使作者獲得了雖然短暫但又難能可貴的心理解脫。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說的恰是支持系統的作用。在這裡,僧人就起了詩人的支持系統的作用。
每個人都需要支持系統。人們在平時要加強與親戚、朋友、同事之間的聯繫,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要真誠待人,能幫助人的地方,盡力去幫助人;別人有負於自己的地方,則儘可能予以寬容。
關於交友之道,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益的啟迪,可以參閱本書第2章和第8章的相關內容。
古代的文人們,彼此經常有詩詞的唱和,這是朋友之間情緒、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當代人已經難得去感受詩詞唱和的樂趣了。但是,當代人生活在資訊時代,有網路作為溝通的載體,也是可以樂在其中的。現代信息傳播的速度是用毫秒計算的,比起生活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日子裡,夢想著“鴻雁傳書”的古人,現代人是很幸運的了。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心理醫生也是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人們處於抑鬱情緒時,應該儘快地找到一個可以信賴的人,來幫助自己排解抑鬱情緒。親戚、朋友、同事是可以發揮心理支持的作用的。但是,人們身邊未必都有可以信賴的親戚、朋友、同事。有時,雖然經過親戚、朋友、同事的開導,仍然沒有明顯效果。這種情況下,應該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醫生的指導。
——引自《中醫心理養生談》第七章 擺脫抑鬱情緒 享受心理陽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