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後減災框架在亞洲的實施”研討會是2015年3月23日在香港舉行的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年後減災框架在亞洲的實施”研討會
- 舉行時間:2015年3月23日
“2015年後減災框架在亞洲的實施”研討會2015年3月23日在香港舉行。來自中國內地、香港以及英國等地的專家學者在會上提出了各自的意見。
聯合國減災署科學及技術顧問團副主席Virginia Murray教授表示,科學技術在2015年後的減災框架中將扮演關鍵角色,應該鼓勵利用科學知識來幫助制定減災政策和具體操作的措施。2015年後的全球減災框架集結了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意見,內容更加豐富細緻,也更加講究國際間的積極合作以及全方位的技術支持。
香港中文大學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雅章表示,全球變暖導致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以及更頻繁的天氣變化,包括香港在內的泛珠三角區域面臨洪災的潛在威脅,全球範圍內強颶風的出現次數也在增加。
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應急辦公室處長劉正懋表示,經歷過汶川大地震後,自從2009年起,中國就將每年的5月12日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的意識。內地減災防災工作一直在有序推進中,也重視國際減災技術的套用。
劉正懋強調,多部門合作救災機制的完善尤其重要,減災防災工作要提早規劃、提早開展,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這樣才能在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迅速投入救災工作,恢復受災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包括提供乾淨的水、保溫棉被以及電力設施等。
劉正懋表示,除了為受災地區提供高效的醫療服務,保障災民的身體健康,內地的減災救災工作也非常注重提供心理援助服務,提高受災民眾的心理素質,全面救助災民。
此次研討會是在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後舉辦的首場同類型國際研討會。3月18日在日本仙台閉幕的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通過了2015年後的減災框架計畫。大會呼籲各國增加投入,加強能力建設,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新框架設定了包括到2030年大幅降低災害死亡率、減少全球受災人數及直接經濟損失等全球性目標。據統計,最近10年各種自然災害造成全球70多萬人喪生、140多萬人受傷、約2300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高達1.4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