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行動

印度支那人民抗美救國戰爭期間,美國於1965年3月~1968年10月對越南北方發動的持續大規模戰略空襲行動。因這次行動的代號為“雷鳴”,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鳴”行動
  • 類型:行動代號
北部灣事件發生後,美國以南越基地接連遭到襲擊為藉口對越南北方實施報復性轟炸。然而美國在越南南方扶植的偽政權依然政局不穩,軍事形勢不斷惡化。為改變不利處境,美國決定組織空、海軍於1965年3月2日開始對越南北方進行持續大規模轟炸。3月8日,美國地面部隊開始在越南南方大批登入。從此拉開了美國在越南南方進行地面作戰(“南打”)和在越南北方實施戰略轟炸(“北炸”)的侵略戰爭序幕。
美國實施“雷鳴”行動,旨在通過持續不斷的大規模戰略轟炸,震懾越南北方軍民,摧毀其抵抗意志,阻止其對南方人民武裝力量的支援,結束越南戰爭。然而越南北方軍民並未被嚇倒,他們一邊進行防空作戰,一邊支援南方人民的抗美救國鬥爭。隨著形勢的發展,美國在越南北方逐步擴大轟炸範圍,增加空襲強度。為了有效組織“雷鳴”行動,美軍組建了一個協調委員會,並將越南北方劃分為6個“包乾區”,分別由美國空、海軍負責。整個轟炸行動按襲擊目標和時間順序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1965年3月2日“雷鳴”行動開始後,美軍首先把“北炸”目標重點集中在越南北方最南部的軍營、雷達站、彈藥庫和運輸車輛上,未達到預期目的。4月初至1966年6月下旬,美國擴大轟炸範圍,加大轟炸強度,即集中空、海軍作戰飛機重點轟炸越南北方的橋樑、鐵路、公路等通往南方的交通運輸線,企圖切斷越南北方南下的物資補給系統。第二階段,在對越南北方交通運輸系統轟炸未達到預期目的後,自6月29日開始,美軍對河內、海防等地的儲油設施進行大規模轟炸。至7月底,越南北方70%的儲油設施被摧毀,其餘的石油被迫分散轉移。第三階段,自10月起,美軍把轟炸重點轉移到河內、海防等城市的工業和電力系統上。至1967年5月,美軍的轟炸達到最高峰,原來靠近中越邊境40千米內的“禁炸”目標也屢遭空襲。其間,美軍分別於1966年12月14日和1967年5月19日向中國駐河內使館發射飛彈。第四階段,美國迫於國內外壓力,於1968年3月31日開始“部分停炸”,並將轟炸目標限定在北緯19°線以南的狹長地帶,同時對越南北方向南方輸送人員、物資的“胡志明小道”進行襲擊。
在整個“雷鳴”行動中,杜梅和清化兩座鐵路大橋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形成了一場為期3年的拉鋸戰。越南北方動員數十萬軍民保護這兩座重要交通樞紐。大橋雖屢遭破壞,但均得到及時修復,確保越南北方運往南方的作戰物資暢通無阻。1968年10月31日,美國總統L.B.詹森出於國內大選需要,宣布全面停止對越南北方的轟炸,從而結束了為期3年半的“雷鳴”行動。
此次行動,美軍共對越南北方出動飛機30餘萬架次,投彈64.3萬噸,平均每平方千米投彈4噸多。1965~1966年美軍日出動飛機一二百架次,此後成倍增加,日平均達300架次,最多日出動749架次。據統計,1965年共出動飛機5.5萬架次,投彈3.3萬噸;1966年增至14.8萬架次,投彈12.8萬噸;1967年出動飛機13.27萬架次,投彈24.7萬噸;1968年投彈23.5萬噸。在對越南北方轟炸過程中,美軍為提高轟炸精度和強度,使用了包括雷射制導炸彈在內的一些先進武器。
美國的持續大規模轟炸,使越南北方遭到巨大破壞。1966~1967年毀壞越南北方卡車9345輛、列車車廂4789節和大量火車頭、艦船20925艘。在整個“雷鳴”行動中,美軍共擊落越南北方飛機124架,摧毀77%的彈藥庫、65%的油庫、59%的發電廠、55%的橋樑和39%的火車站,越南北方僅有的3個現代化鋼鐵廠、水泥廠和炸藥廠均遭嚴重破壞,5.2萬平民被炸死。然而,美國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至1967年,美國每使越南北方損失1美元,自己就要損失9.6美元。美國在侵越戰爭中損失990架飛機,其中大部分是在“雷鳴”行動中被擊落的。美國新型F-105戰鬥轟炸機年損失率為50%,個別飛行中隊的損失率達75%。
美國試圖通過對越南北方的持續大規模轟炸,動搖越南北方軍民的抵抗意志,破壞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工業基礎,摧毀其戰爭潛力,使其“回到石器時代”。結果美國3年半的狂轟濫炸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使自己遭到徹底失敗。越南北方的交通運輸系統不但沒有被癱瘓,反而得到擴建;越南北方對南方的支援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成倍增加。美國切斷越南北方交通運輸線、阻止其支援南方武裝鬥爭和為南越傀儡政權鼓舞士氣的戰略目的均未實現,因此“雷鳴”行動成為美國“空中力量失敗的典範”。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