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戰雄師”:鋼多氣盈骨更硬

《“陸戰雄師”:鋼多氣盈骨更硬》是文字通訊與深度報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戰雄師”:鋼多氣盈骨更硬
  • 項目:通訊與深度報導
  • 體裁:通訊
  • 語種:漢語
  • 主創人員:集體(孫繼煉 周猛錢曉虎 梁蓬飛)
  • 編輯:徐雙喜 田源
  • 刊播單位:解放軍報
  • 刊播日期:2018年2月2日
  • 刊播版面:一版頭條
  • 作品字數:2808字
作品簡介,社會效果,初評評語,所獲榮譽,作品原文,

作品簡介

2018年1月3日,習主席在中部戰區陸軍某師向全軍將士發布訓令後不久,記者追隨統帥腳步來到該師,深入多個野外駐訓場,登戰車、進陣地、睡帳篷,與官兵面對面採訪,心貼心交流,深切感受廣大官兵回響主席號召,大力開展實戰化訓練發生的可喜變化。《“陸戰雄獅”:鋼多氣盈骨更硬》一稿,作為當年新春走基層系列報導的開篇,生動記錄了習主席視察該師以後廣大官兵聚力練兵備戰的嶄新風貌。

社會效果

在中部戰區某師發布開訓動員令後,習主席在視察該師軍史館時指出:“我軍歷來是打精氣神的,過去鋼少氣多,現在鋼多了,氣要更多,骨頭要更硬。”稿件以此為扣,層層抽絲剝繭,既回應了統帥的關切,更解答了廣大讀者的心頭之問。稿件在解放軍報刊發之後,人民網、新華網、今日頭條等多家媒體迅速同步推出,3天內全網推送量即超過2億次。廣大網友表示,在這篇報導中看到了中國軍隊的新時代“面孔”和新時代中國軍人的血性擔當,看到了全軍官兵對習主席的忠心擁護和愛戴。

初評評語

鋼少氣多,是我軍贏得勝利的重要法寶。現在,裝備變強了,我們的血性和作風有沒有變?是否仍然能夠做到“英勇、勝利”?稿件通過記者親歷,生動描述我軍首支數位化部隊官兵不畏嚴寒、戰天鬥地,不懼傷病、挑戰極限的訓練熱情和高昂士氣,也向廣大讀者展示全軍上下堅定維護核心、聚力備戰打仗、傳承紅色基因、履行使命任務的新氣象、新作為。

所獲榮譽

2019年11月1日,榮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作品原文

“陸戰雄師”:鋼多氣盈骨更硬
記者 孫繼煉 周 猛 錢曉虎 梁蓬飛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
燕山腳下,易水之畔。此時,氣溫降至-15℃,中部戰區陸軍某師野外訓練場狂飆再起,“平江起義團”官兵正在進行戰術協同訓練。記者目之所及,戰車滾滾、鐵甲轟鳴,官兵躍動的身影時隱時現。數九寒冬,這裡處處涌動著練兵熱潮。
一身戰鬥著裝的團長張炎東,站在隊伍的最前頭,為大家講解示範。最近一個月來,他和戰士們都是在這裡度過的。住帳篷、打地鋪,吃住全靠自我保障……這個冬天對他們而言,確實不一樣。張炎東說,往年野外駐訓都等到春暖花開,今年足足提前了3個月。
鑽進坦克,記者的手剛握上方向盤,就感到刺骨的冷。駐訓第一天,車長薛飛鵬就凍病了,高燒39℃。他吞下一把藥,繼續鉚在戰位上,“練兵備戰,不是看天過日子。條件越艱苦,越能練出好筋骨。”
嚴寒,磨礪著官兵們的意志,也逼出了低溫環境下武器裝備的“潛能”。坦克技師郭建川隨口說出的幾組數據,讓記者聽出了其中的變化:實彈打的是最遠距離,機動跑的是最難路段,各項戰技術定的是最高指標……
官兵們不畏嚴寒、戰天鬥地,不懼傷病、挑戰極限的訓練熱情和動力從哪裡來?
2018年1月3日,中央軍委舉行開訓動員大會,習主席在該團向全軍發布訓令,要求全軍指戰員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刻苦訓練、科學訓練,勇於戰勝困難,勇於超越對手,鍛造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精兵勁旅。
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1935年11月,在中央紅軍長征的最後一戰——直羅鎮戰役中,毛主席親自指揮過這個團的“紅二連”,並手書“英勇勝利”四個大字予以褒獎。
統帥一聲令,揮戈向打贏。一個“勇”字,為這支部隊注入了特殊的氣質。1950年11月,在朝鮮戰場一個叫“松骨峰”的山頭,面對武裝到牙齒的一個美軍團,該師一個連的官兵毫無懼色,殊死一戰,最後僅剩7人。
松骨峰的硝煙早已散去,習主席卻念茲在茲。“紅二連”連長李志偉清晰地記得,在視察該師軍史館時,習主席專門講到了松骨峰戰鬥:“這一仗打得很激烈,官兵戰鬥作風很頑強。”同時強調指出:“我軍歷來是打精氣神的,過去鋼少氣多,現在鋼多了,氣要更多,骨頭要更硬。”
進入新時代,從當年血火中走來的部隊,已經發展成為我軍第一支數位化師;開啟新征程,這支新型精銳力量一定還會面對新的“直羅鎮”“松骨峰”,他們能否與前輩一樣敢打必勝?
“裝備變強了,軟體不軟了,血性和作風更要硬!”在黨委擴大會上,該師師長夏明龍話語鏗鏘:“唯裝備論”“唯資訊理論”要不得,數位化部隊更要錘鍊精氣神!
——嚴訓苦練,砥礪敢打必勝的虎虎生氣!
那天,現場聆聽完習主席訓令,二級軍士長丁輝立即發動合成營裝甲集群“第一車”。在習主席注視的目光里,一條鋼鐵長龍蜿蜒向西,展開48小時跨晝夜強化訓練。
“三軍統帥親自做動員,什麼是練兵備戰的導向再鮮明不過了。”入伍25年,丁輝把裝甲兵專業特級證書拿了個遍,可以輕輕鬆鬆“吃老本”。但聽了習主席的訓令,丁輝那顆有點“沉寂”的心被瞬間點燃了。
43歲的“兵王”開始了新突擊。連續幾天爬冰臥雪、高強度訓練,他腰椎間盤突出的老毛病又犯了,卻沒有錯過一堂訓練課。丁輝說:“今年春節,我就在駐訓場上過!”
一名老兵的精氣神,折射出這支部隊的新面貌。某團駐訓場,一場民眾性創破紀錄活動在訓練間隙展開。九連連長鬍美勇一馬當先,獨攬10公里越野、3000米跑等4項第一;另一項5公里越野,下士龍強拔得頭籌。自此,該團這5項紀錄分別由他們“冠名”,榜單一出,就有官兵當場向他倆下了挑戰書。
記者觀賽時,偶遇兩名從生活服務中心前來參加訓練的戰士。“只會炒菜做飯可不行,上了戰場,子彈不會繞過後勤兵!”他們說。
“開訓即開戰!”某團合成營從開訓現場直接開赴50公里外的訓練場,接受實彈戰術考核。導調組一路出難題、設險局,屢屢將他們逼入絕境。
“拼了!”營長喬意成使出渾身解數,指揮分隊運用信息欺騙、信息壓制等手段,破“敵”外殼、卡“敵”節點,打出了數位化部隊“耳聰目明、臂長拳硬”的優勢和潛能。
——研戰謀戰,集聚橫刀立馬的勝戰底氣!
入夜時分,師機關辦公大樓的燈又亮了。這是新年度開訓以來第五次經典戰例研討,復盤、抗辯、推演,從師長、政委到機關幹部,無一缺席。
現場有一個細節很耐人尋味:該師提供的一份材料里,各級首長稱為“指揮員”,值班室稱為“固定指揮所”,師團機關稱為“指揮機構”,看似簡單的名稱之變,卻透著一股濃濃的硝煙味。
“大抓實戰化軍事訓練,深入推進數位化部隊建設管理和作戰運用創新,聚力打造精銳作戰力量”,是習主席對該師提出的新要求。開訓以來,他們對照習主席重要指示,三次修訂完善新年度訓練籌劃和部隊長遠規劃,全面砥礪基於網路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全域作戰能力。
記者踏訪訓練場,帳篷里的指揮員同樣睡意全無。某團指揮員依託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演練將傳統兵種與情報偵察、信息通聯、電子對抗等新質力量有機融合的制勝之招,聚力突破“內部有煙囪、外部聯不上”的瓶頸。這支數位化勁旅,既練敢打敢沖的“體能之勇”,更練決勝千里的“信息之勇”。
——敢為人先,淬鍊改革創新的凜凜銳氣!
“轟!轟!”採訪中,該師某機步團的不尋常舉動,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進駐訓練場當天就展開實彈射擊。
曾幾何時,單裝操作、班排戰術、營連協同、實彈射擊,是裝甲部隊一以貫之的訓練步驟。今年剛開訓,這個團就一反常態,打響第一炮。副師長朱廷超介紹,長期以來,很多部隊訓練存在“年年都上一年級”的怪圈,所有課目都從“零”開始,按部就班,如此循環往復,部隊戰鬥力始終在低水平徘徊。
“打破常規,需要敢於變革的勇氣。”開訓以來,該師基於大綱再造訓練流程,變“先訓後考”為“先考後訓”,從“一鍋煮”到“分類訓”,根據力量編成新變化,探尋新的組訓方法和戰鬥力新的增長點,使訓練更加緊貼對手、緊貼戰場、緊貼任務。
“能力營”“任務營”,是該師的一項新創造。給記者的直觀印象是,“能力營”按綱施訓打基礎,逐人逐裝逐級快速形成戰鬥力;“任務營”時刻保持戰備狀態,戰鬥力指數始終“滿血”,拉出營門就能打仗。在這個師,常年備戰、隨時能戰不是一句空話。
新創造的背後,是這支部隊鮮為人知的特殊使命。作為我軍首支數位化部隊,對全軍同類型部隊如何建、建什麼、建成什麼樣子,具有示範引路作用。近兩年,該師開始探索運用“合成戰鬥連+支援保障連”的編組模式和任務式指揮模式,增強戰場感知和兵種協同效能,圍繞提高網聚能力暢通信息流轉鏈條,使“萬人千車一張網”走向現實。
“我們不但要輸出智慧、輸出經驗、輸出模式,也要輸出‘教訓’,讓兄弟部隊少走彎路。”該師一位領導說,希望這塊“試驗田”開出更多創新之花,結出更多勝戰之果。
數位化的部隊,數位化的兵,鋼多氣盈骨更硬。即將告別營區,廣場中央巨石上鐫刻的幾排紅色大字映入記者眼帘——
“時刻準備著,為勇敢捍衛崇高榮譽而戰,為忠實履行神聖使命而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戰!”
這是一代代革命軍人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錚錚誓言,更是新時代這支陸戰雄師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