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末,袁世凱恢復帝制,廢民國紀元,改1916年(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至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前後不及83天。所印“中華帝國”郵票未及發行,即行銷毀,僅有少數流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國紀盛”紀念郵票(樣票)
- 發行量:0
- 圖幅:29.5x22
- 印製:北京財政部印刷局
- 套數:3
- 幣種:銀元
- 齒孔度數:14
- 印刷版別:雕刻版
- 面值:0.05~0.5
- 全張枚數:100(10x10)
籌印背景,審樣印製,留樣銷毀,印樣及樣票,印樣,樣票,小結,
籌印背景
(一)籌建中華帝國,復辟君主立憲
1915年12月12日,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為圓皇帝夢,決定將國體由“總統共和制”改為“君主立憲制”。12月13日,袁世凱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賀,給時任副總統黎元洪等128人冊封爵位,宣布將國號由“中華民國”預改為“中華帝國”,將民國五年(1916年)改元為“洪憲元年”,將總統府改稱“新華宮”(今中南海),將太和殿改稱“承運殿”,並將於“洪憲元年”元旦登基。為此成立了“帝制大典籌備處”,負責籌備復辟帝制
(二)加蓋民國郵票,籌印開國郵票
為積極配合籌備復辟帝制,郵政總局在現有的“北京1版帆船普通郵票”及“北京1版藍色欠資郵票”上加蓋“中華帝國”字樣(前者另有部分再行加蓋“限新省貼用”)備用,並加蓋“洪憲”快信郵票備用。
同時,時任交通部長梁敦彥責成郵政總局儘快設計、印製“中華帝國”開國紀念郵票及以袁世凱頭像為圖案的“中華帝國”普通郵票,以備袁世凱登基稱帝紀念之用。
審樣印製
(一)外員雕刻,審核印樣
為使開國紀念郵票設計更加精美,財政部印刷局決定採用雕刻凹版印製,委託義大利人喬治(L.Geoge)負責雕刻母模工作。經試印後總計8種印樣被送至交通部審核,圖案及數量分別為:右安門1枚、天安門2枚、承運殿(即“太和殿”)3枚、正陽門(即“前門”)2枚。
1916年1月15日,經交通部審核印樣並報請“帝制大典籌備處”轉呈“奉諭圈定”,確定該套郵票總計3枚,圖案依次為:正陽門、天安門及承運殿。文字居中,從上到下依次為右起的“中華帝國”、“伍分(壹/伍角)”、“郵票”、“開國紀盛”,縮寫英文面值“5/10/50 cts(cents)”則沿用了國際通用的左起慣例。
(圖1“中華帝國開國紀盛郵票”印樣,曾為林崧先生舊藏)
圖2:(“中華帝國開國紀盛”郵票5分正陽門紅色印樣)
(二)正式印製,兩種版本
擬發行的“中華帝國開國紀盛”郵票由財政部印刷局承印,全套共3枚(見圖3),採用雕刻凹版印製,圖幅為29.5x22毫米,齒孔度為P14,有背膠。根據發行及使用區域的不同印製(加蓋)了兩種版本,郵票的圖案、印色、銀元面值及印量如下:
1.新疆以外地區貼用版
(1)第1枚圖案為正陽門(即“前門”),印色為紅色(圖1中為綠色印樣,正常應為紅色,見圖2),面值5分,印量220萬枚;
(2)第2枚圖案為天安門(郵票首次出現該建築),印色為藍色,面值1角,印量60萬枚;
(3)第3枚圖案為承運殿(即“太和殿”),印色為綠色,面值5角,印量6萬枚。
該版本郵票計畫共印製286萬枚,可組成6萬套,面值共20萬元銀元。
(圖3:“中華帝國開國紀盛郵票”樣票,為筆者收集)
2.新疆貼用
由於當時新疆流通貨幣(主要為1914年發行的省幣,俗稱“狗娃子票”)與國內其它地區流通的銀元在購買力上差距明顯(1915年二者匯率約為72︰100),為防止“郵政部門虧損”及“投機者利用地區差倒賣郵票牟利”,交通部另行印製了僅在新疆貼用的該郵票版本,3枚郵票計畫印量共16萬枚,在票中部豎向加蓋“限新省貼用”字樣(見圖4)以示區分。
(圖4:“中華帝國開國紀盛郵票”加蓋“限新省貼用”樣票)
(三)少量超印,擬作禮品
該郵票兩種版本的實際印量均略多於計畫印量,原因是多印的郵票擬貼於紀念冊(見圖5)作為禮品贈送萬國郵聯及各國政要,印製該郵票總耗資3.85萬元銀元。
(圖5:“中華帝國開國紀盛郵票”紀念冊)
(四)廠銘概況
該郵票的廠銘為英文CHINESE BUREAU OF ENGRAVINGAND PRINTING,即“中國雕刻印刷局”,為騎縫三連印製,分為上、下兩種廠銘,見圖6、圖7。
(圖6:“中華帝國開國紀盛”郵票上廠銘)
(圖7:“中華帝國開國紀盛”郵票下廠銘)
留樣銷毀
(一)復辟失敗,未能發行
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倒行逆施,遭到舉國反對,並引發了護國戰爭,多數省份相繼宣布獨立,日本則積極準備趁火打劫,出錢出槍資助反袁勢力,還挑唆袁世凱手下主要將領馮國璋、段祺瑞等暗地反袁。在國內外各種壓力下,袁世凱未敢按計畫舉行登基大典,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還稱大總統,次日,袁世凱下令恢復中國民國國號及年號。6月6日,袁世凱病逝,由副總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
由於袁世凱未敢登基且取消了帝制,為紀念登基而印製的“中華帝國開國紀盛”郵票,就失去了發行的必要和可能。同時,以袁世凱頭像為圖案的“中華帝國”普通郵票籌印工作,也隨之停止。
(二)五種郵票,留樣銷毀
交通部命令郵政總局將“開國紀盛”紀念郵票及加蓋“中華帝國”字樣的普通、欠資郵票,除各保留2000套並加蓋英文“SPECIMEN”(樣票)字樣以外,其餘全部送往財政部印刷局火化銷毀,由交通部派遣機要秘書監銷。
1916年8月1日,在交通部秘書宋康復的現場監督下,上述五種“中華帝國”郵票在北京白紙坊財政部印刷局火化爐內銷毀,具體銷毀數量及面值如下:
1.“中華帝國開國紀盛”紀念郵票,銷毀2873500枚,面值202925元。
2.“中華帝國開國紀盛”(新省貼用)紀念郵票,銷毀167500枚,面值16625元。
3.“北京1版帆船”加蓋“中華帝國”普通郵票,銷毀53471350枚,面值4218297元。
4.“北京1版帆船”加蓋“中華帝國”及“限新省貼用”普通郵票,銷毀810050枚,面值39463元。
5.“北京1版藍欠資”加蓋“中華帝國”欠資郵票,銷毀375400枚,面值15272元。
印樣及樣票
因戰亂、政變、管理等原因,未發行的“中華帝國開國紀盛”郵票有極少量的印樣和樣票流入集郵界。
印樣
該郵票在試印後,曾有極少數用白色玉版宣紙或香菸紙印製的母模印樣(見圖1、圖2)流出,無背膠,無齒孔,沒有加蓋“SPECIMEN”(樣票)字樣,據說存世僅3套。
樣票
該郵票加蓋“SPECIMEN”及再行加蓋“限新省貼用”的兩種樣票,各保留了2000套,均有極少量流入集郵界,目前集郵者主要通過拍賣渠道收集。如果僅從這兩種樣票在拍賣會的出現頻率來看,“新省貼用”樣票要遠多於“非新省貼用”樣票。
小結
“中華帝國開國紀盛”郵票作為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歷史見證,從開始籌印到未能發行乃至最後銷毀的過程,體現了民國初期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進步勢力以及國際勢力三者之間的政治博弈、此消彼長過程,說明辛亥革命後復辟帝制不得人心,民主進步潮流不可逆轉。
印製(加蓋)了該郵票兩種版本,擬在新疆省內、省外分別發行使用,體現了民國初期幣制不統一。同時,該郵票留存樣票的少量流出,儘管體現了當時政局頻繁動盪及郵政部門管理不善,卻為100年來的歷代集郵愛好者提供了收集可能,在我國郵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