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非遺”時代與生態中國之路的思考

“後非遺”時代與生態中國之路的思考

《“後非遺”時代與生態中國之路的思考》是2020年6月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李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非遺”時代與生態中國之路的思考
  • 作者:方李莉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6月
  • 頁數:401 頁
  • 定價:5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396685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既然是活態的,就一定是運動和變化的,這是其不同於靜態文物的地方。也因此,任何以保護或傳承為名的行為都是一種強加於它的“外力”,任何一種“外力”的刺激都會加速非遺的改變與重構,甚至加速其商業化的速度,這似乎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事實就是:經過十幾年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中國已經進入一個“‘後非遺’時代”,這個“‘後非遺’時代”就是無論你是否承認,都已經強烈地改變了中國被冠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名的“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在傳統基礎上進行的創造性轉變,還是在踐行所謂的“生產性保護”,都在迅速地改變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都是非遺保護帶來的成果。但即使是這樣,我們的非遺保護理論的變化並不大,因為理論總是滯後於社會實踐。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必須要重新總結和不斷研究,提出一些更新的、更有前瞻性的、更重要的新視野、新觀點,以理論指導當下的中國文化實踐,避免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不變的文物,以教條主義和保守主義的觀點去片面強調其所謂的原生態,從而忽略了其內在的創造性以及所具有的生命力,並因此進一步忽略了其在中國社會發展中所呈現出的真正價值。

作者簡介

  方李莉,199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淪系(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獲博士學位。1996年至1998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做博士後。2008年至2009年在美國肯塔基大學做訪問學者。2013年被聘為英國杜倫大學人類學系高級研究員。現任東南大學特聘首席教授、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兼任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諮詢專家。曾任北京市第十三、十四屆一人民代表。出版有《傳統與變遷——景德鎮新舊民窯業田野考察》《景德鎮民窯》《遺產:實踐與經驗》《中國陶瓷史》《藝術人類學》等十餘部專著。發表《藝術田野工作方法巾的文化思考》《從“遺產到資源”的理論闡釋——以贊孝通“人文資源”思想研究為起點》《本土性的現代化如何實踐——以景德鎮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傳承的研究為例》等二百餘篇論文。經常被邀請到不同國家和地區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和活動,足跡遍及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等國家的博物館。曾應邀到美國的紐約城市大學、肯塔基大學、阿爾弗雷德大學,加拿大的拉瓦爾大學,韓國的弘益大學,日本的名占屋大學、愛知大學,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德國柏林中國文化中心,美國紐約華美協進社等大學和學術機構舉辦講座。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編 非遺保護與文化生態思考
文化生態失衡問題的提出
新文化運動的崛起——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
論非遺傳承與當代社會的多樣性發展——以景德鎮傳統手工藝復興為例
論“文化生態演替”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關係
第二編 “遺產資源論”的理論思考
“從遺產到資源”的理論闡釋——以費孝通“人文資源”思想研究為起點
文化變遷的不同模式——貴州梭戛生態博物館考察所引發的思考
西部人文資源與西部民間文化的再生產
有關“遺產資源論”觀點的提出
第三編 “後非遺”時代與文藝復興
非西方式文藝復興與生態社會的來臨
在田野中感受傳統文化復興的來臨
傳統手工藝復興的中國故事
第四編 “後非遺”時代的中國實踐
在“從實求知”中建構中國經驗——費孝通“文化自覺”思想的再解讀
生態社會來臨的中國準備
手工藝的復興與生態中國之路
本土性的現代化如何實踐——以景德鎮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傳承的研究為例
中國鄉村振興的方向:從鄉土中國邁向生態中國
第五編 “後非遺”時代中的文化思考
非遺保護3.0時代的到來
活態的文化遺產需要活態的傳承
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高度——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
非遺保護,古籍研讀與“文化自覺”
文化立國的中國期待
第六編 藝術鄉村建設
論藝術介入美麗鄉村建設——藝術人類學視角
方李莉:藝術鄉建的人類學視野、方法與觀念
方李莉:藝術鄉建需要藝術人類學介入
鄉村振興中的熱門話題:藝術介入鄉村建設讀解
藝術介入鄉村建設展覽策展人語
藝術鄉建與智慧型化生態中國之路
……
第七編 非遺保護理論的國際對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