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圓地方(古代的一種天體觀)

天圓地方(古代的一種天體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圓地方,本是古代一種天體觀。古人由於缺乏科學知識,認為天似華蓋,形圓;地如棋盤,形方;兩者的結合則是陰陽平衡、動靜互補。“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在中國古代的建築、貨幣等方面均有表現,例如天壇地壇、四合院、方孔圓錢等這些“天圓地方”的圖案與結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圓地方
  • 概念:陰陽學說的一種體現
  • 出處:《大戴禮記·曾子天圓》
  • 價值體現:陰陽學說乃其核心和精髓
  • 文化內涵:天圓產生運動變化,地方收斂靜止
  • 代表性建築:北京天壇和地壇
概念形成,價值體現,文化內涵,建築哲學,民宅四合院,現代住宅,建築暖通,古代貨幣形制,補充說明,考古發現,

概念形成

“天圓地方”,不僅僅是字面意義上的地平說,也是在討論“天之道”與“地之道”。《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中引用曾子之言:“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如果真的是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那么四個角就蓋不住了。)曾子進而解釋:“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
“天圓地方”是古代科學對宇宙的認識。古中國人認識宇宙的方法不同於現代科學的實證實驗方法,而是“內證”修習。古代科學家通過“內證”修習,總結出一套抽象的世界規律:陰陽五行。陰陽五行分為很多層次,其概念就如同現代數學中方程式里的未知數“x,y”,也就是說,當方程式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其中的x,y等未知數是有具體的代表物質的,而當從純粹的數學角度來講解時,x,y就是不具有具體指向的未知數。《黃帝內經》中已提出了五運六氣的學說,總結了天地能量的運化。每當天地間能量發生變化時,就會逐漸表現在可觀測的巨觀世界,比如當春天以東方七宿為代表的“木”屬性能量到來時,大地解凍、種子萌發、萬物復甦;進入新一輪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隨著四季的變化,人體生命的健康狀態也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因此《黃帝內經》中有《四季調神大論》,論述了四季的陰陽變換對人體的影響。古人把微觀狀態下能量的變化規律總結為“五運六氣學說”,用來描述天地間能量變化和時間的關係,以及這種變化對地球上生命的影響,即“天時”。
在名稱上,“天圓”指的是“天時”如六十甲子一般周而復始。而“地方”的“方”則是源於描述方位的“東南西北”的“四方”觀念。因此,“天圓地方”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時空觀念,描述了宇宙的自然規律
“天圓地方”的思想隱含著“天人合一”的精髓:由於萬事萬物從無到有、成住壞空的過程,都和天地間的能量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古人認為應當“天人合一”,才能順應不斷變化的自然規律。
先天八卦的演化與“天圓地方”的思想有著密切關聯。先天八卦所推演出的《天地運行圖》,又名《天圓地方圖》。其中外部環繞的卦象,代表天的運轉規律,而中間方形排列的卦象,則代表地的運轉規律。其中,天是主,地是次,天為陽,地為陰。兩者相互感應,生成了天地萬物,其中人又正好是天地的精華物質所構成,因此被視為“天地萬物之靈,能夠感通萬物,最靈者也。”
天圓地方
《天圓地方圖》,由道家修行者陳摶老祖傳出。
“天圓地方”本質上是《易經》陰陽體系中對天地生成及其運行的解讀,而《易經》為百經之首,國學之源,其思想體系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按照陰陽五行演化而來,因此在古代的各門學科中,都有陰陽五行的思想體系在其中。比如,建築學《魯班經》,生命科學《黃帝內經》,治國安邦的《春秋繁露》,行兵布陣的《孫子兵法》,飲食搭配方面,地理環境方面的風水學青囊經》,個人命運方面的《滴天髓》,觀人面相方面的《人倫大統賦》等等,只要能夠想到的方面,幾乎都有《易經》中陰陽的思想體系。這也是為什麼《易經》被尊為百經之首的真實內涵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