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促進中小企業又好又快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關係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以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取得了積極成效。“十二五”時期繼續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對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實現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的戰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
  • 實現: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
  • 重要依據:制定中小企業規劃和政策
  • 依據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
前言,第一章 主要成績和面臨形勢,主要成績,面臨形勢,第二章 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主要目標,第三章 主要任務,進一步增強創業創新活力和吸納就業能力,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進一步提高“專精特新”和產業集群發展,進一步提升企業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第四章 關鍵工程和行動計畫,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建設工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建設計畫,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創辦小企業計畫,中小企業管理提升計畫,中小企業市場拓展計畫,第五章 保障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措施,加強融資支持,強化公共服務,搞好統計監測,權威解讀,

前言

本規劃總結了“十一五”時期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的基本情況,分析了未來五年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並依據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照嘗戒墓、最佳化經濟結構、順應想舟挨罪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新要求,提出了“十二五”時期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要措施。本規劃是“十二五”時期繼續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提高中小企業發展質量的行動綱領,是制定中小企業規劃和政策的重要依據。
本規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才槳船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及《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編制。

第一章 主要成績和面臨形勢

主要成績

“十一五”時期是中小企業平穩較快發展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積極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社會服務,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中小企業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快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在政策支持和市場機制的共同作用下,中小企業發展質量和素質躍上新台階,在促進經濟發展、擴大社會就業、深化改革開放、改善人民生活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經濟貢獻不斷擴鞏希大。2010年末,全國工商登記中小企業超過11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3400萬個。以工業為例,2010年,全國規模以上中小企業44.9萬家,比2005年增長50.1%,年均增長8.5%,占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的99.3%;全國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17.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9.1%;實現稅金1.5萬億元,占規模以上企業稅金總額的54.3%,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長13.1%;完成利潤2.6萬億元,占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總額的66.8%,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長18.9%。
就業主渠道作用不斷凸顯。“十一五”時期中小企業新增城鎮就業崗位4400萬個以上,其中,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由5636萬人增加到7056萬人,占規模以上工業從業人員的77.9%。中小企業提供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成為農村富餘勞動力、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和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
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據測算,中小企業提供了全國約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企業技術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在全國科技園區、高新技術園區中,中小企業比例超過了70%。2010年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的中小企業比例達到82.6%。根據第二次全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資源清查數據公報,2009年,全國開展R&D活動的規模以上企業中,小型工業企業達到23953家,占65.8%,私營企業達到16153家。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生力軍。
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十一五”時期,中小企業從一般加工製造、批發零售等傳統行業,加快向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擴展,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和服務比重持續增加,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品牌數量不斷增多。中西部中小企業快速發展,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13.8萬家,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的30.5%;實現稅金5509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稅金總額的20.3%。全國以中小企業集聚為特徵的產業集群達2000多個,50%的工業中小企業在各類集聚區發展。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廣泛參與市場競爭,有利於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中小企業已成為調整和最佳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推動力量。
企業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組織實施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完成經營管理、政策法規等現場培訓80萬人次,信息化培訓110萬人次。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為中小企業培訓240萬人次;培養高技能人才830萬人次。推動實施中小企業管理諮詢服務,幫助中小企業改善經營管理。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專業技術人才等人員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批管理科學、經營規範、成長性良好的示範企業。
“十一五”時期中小企業成長取得的良好成績,是各乘櫃頁地區、各部門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方針政策,開拓創新,攻蘭求霸堅克難,努力工作的結果;是完善體制機制,激發社會創新活力的結果;是著力建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和改善對中小企業服務的結果;是中小企業加強管理、提升素質、奮發努力的結果。這為“十二五”時期中小企業成長院格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面臨形勢

“十二五”時期,我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小企業成長面臨著國際和國內經濟巨大變革帶來的歷史機遇和嚴峻挑戰,“轉方式、調結構、上水平”勢在必行。
(一)有利條件
——市場空間不斷擴大。我國經濟繼續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居民消費能力不斷增強,市場需求潛力巨大。民生優先、內需主導、消費驅動的政策取向,為中小企業成長帶來新的市場機會。國際金融危機後的全球產業調整,有利於中小企業加強與大企業和跨國企業的分工合作,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
——發展領域不斷拓寬。國際金融危機催生新的技術革命,信息網路、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技術正在醞釀新突破。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孕育發展,區域間產業轉移加快,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民間投資領域,為中小企業成長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政策措施不斷完善。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相繼出台了一系列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形成比較完善的財稅、金融、社保、公共服務等政策扶持體系,為中小企業成長提供了政策保障。
——社會服務不斷加強。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加快建設,融資、擔保、信用、信息、培訓、技術、諮詢、創業、市場開拓等服務業務深入開展,為中小企業成長提供了重要支撐。對外合作與交流日益頻繁,為中小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創造了有利條件。各類社會化服務機構不斷進入中小企業服務領域,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穩步推進。
(二)面臨挑戰
——結構調整任務十分繁重。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布局雷同現象突出;服務業中小企業發展滯後,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耗能行業總產值占工業比重高。區域發展不均衡,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發展不足。由於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資金、技術、人才、信息,要實現產業結構最佳化目標,任務重,壓力大。
——資源環境等約束不斷強化。初級產品和大宗商品等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面臨上升壓力,土地、能源、環境等制約因素增強。中小企業多處於產業鏈低端,產品附加值低,消化成本能力弱。一些中小企業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重,安全隱患多。中小企業走“拼資源、拼價格、拼環境”的老路已難以為繼。
——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的競爭更加激烈。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技術性貿易壁壘等貿易保護手段不斷翻新、更趨隱蔽,貿易摩擦範圍逐步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蔓延,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面臨更大困難。不少中小企業技術和管理落後,產品趨同,國內市場同質化競爭和不公平競爭現象沒有根本改變。
——制約中小企業成長的體制機制因素依然存在。中小型金融機構發育不足,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依然突出;涉企收費偏多偏高,違規收費屢禁不止,中小企業負擔依然較重;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薄弱,服務質量有待提高;行業性壟斷依然存在,部分行業準入條件偏高;創業門檻較高,企業設立前置審批覆雜。

第二章 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十二五”時期中小企業成長的指導思想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不斷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營造環境,改善服務,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鼓勵、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進一步最佳化結構和轉型成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企業管理水平,推動中小企業走上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發展軌道。
“十二五”時期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基本原則是:
堅持就業優先。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規模。弘揚創業精神,培育創業主體,提高創業能力,促進新企業的創辦與發展。
堅持內涵發展。以最佳化結構為主攻方向,推進產業分布結構、規模結構、組織結構、產品結構的進一步最佳化。實現中小企業成長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形成有利於創新的體制和機制,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社會氛圍和文化。促進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向中小企業轉移。
堅持“專精特新”。將“專精特新”發展方向作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引導中小企業最佳化生產要素配置,促進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形成一批“小而優”、“小而強”的企業,推動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協調發展。
堅持分類指導。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總體要求,根據中小企業分布廣泛、個體差異大的特點,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類型和不同規模的中小企業區別對待,實施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

主要目標

“十二五”時期中小企業成長的總體目標是: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持續改善,創業創新活力進一步增強,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整體發展質量全面提升,社會貢獻更加突出。
“十二五”時期中小企業成長的預期目標是:
——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工商登記中小企業戶數年均增長8%,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戶數年均增長6%。中小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年均增長8%。新增就業崗位不斷增加,從業人員勞動報酬逐步增長。
——技術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中小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不斷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創新能力、智慧財產權創造優勢和知名品牌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中小企業在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比重持續提高,發展一批特色鮮明、生態環保、具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單位增加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耗水量下降達到全國工業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減排達到國家約束性要求。
——信息化套用水平顯著提高。中小企業套用信息技術開展研發、管理和生產控制的比例達到45%,利用電子商務開展採購、銷售等業務的比例達到40%,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台基本建立。
——企業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培訓各類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才250萬人次。社會責任意識增強,誠信水平明顯提高,切實保障勞動者和消費者權益。

第三章 主要任務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中小企業成長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新時期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賦予了新的內涵。努力提高中小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的中心任務。

進一步增強創業創新活力和吸納就業能力

堅持把激發創業創新活力,促進市場主體發展作為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鼓勵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力爭“十二五”期間中小企業數量持續增加,向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崗位。堅持提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大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力度,營造有利於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環境,促進中小企業走創新發展道路。
切實放寬市場準入,破除各種有形和無形的障礙,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國防科技工業建設等領域,拓展企業發展空間;鼓勵創辦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服務業、小型微型企業,鼓勵和引導個體、私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落實並加快完善鼓勵創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小額擔保貸款等扶持政策,改善行政管理,加強創業服務,通過創業帶動就業。

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

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主攻方向,力爭到“十二五”末取得重大進展。
最佳化產業分布結構。引導中小企業進入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中小企業在科技研發、工業設計、技術諮詢、軟體和信息服務、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以及家政、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領域的發展;鼓勵中小企業進入服務外包、遊戲動漫、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總部經濟等新興領域,拓展發展空間。加強區域合作與交流,引導東部中小企業向中西部有序轉移,加快中西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最佳化企業規模結構。支持高成長性中小企業做強做大,成為主業突出、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具有規模效益、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引導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發展道路,成為大企業或龍頭企業協作配套產業鏈中的骨幹企業。鼓勵中小企業適應個性化、多樣化市場需求,成為一定區域和細分市場的“小巨人”企業。
最佳化企業產品結構。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名牌產品的數量和比重,開發自主智慧財產權新產品,培育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的名牌產品,保護老字號等傳統品牌,加大馳(著)名商標培育扶持力度。提升產品質量,扶持優質產品,加強質量安全保障。
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環保、土地、產業政策等手段,加快淘汰中小企業的落後技術、工藝和裝備,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節約資源和能源。

進一步提高“專精特新”和產業集群發展

水平
堅持把走“專精特新”之路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途徑,把集聚發展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著力點,建立起企業間緊密的分工協作關係,努力形成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競相發展的新格局。
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用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積極推動以上下游企業分工協作、品牌企業為主導、專業市場為導向的產業集群建設。加強統籌規劃,堅持市場導向,突出地區優勢和特色,發展專業化產業集群。適應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特點,探索多種類型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加強產業集群環境建設,改善產業集聚條件。
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發展,提高生產工藝、產品和服務、市場專業化水平,成為產業鏈中某個環節的強者。培育為大企業和龍頭企業配套的生產關鍵零部件、元器件的骨幹型中小企業。鼓勵為大企業配套,加強中小企業分工協作,培育一批“配套專家”。
支持中小企業精細化發展,建立精細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開展精細管理,生產精良的產品,提供精緻服務。用高、精、尖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鼓勵中小企業走差異化成長道路,贏得市場競爭優勢。
支持中小企業特色化發展,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從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出發,在“特”字上做文章,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特色服務等。
支持中小企業新穎化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工藝創新、功能創新,實現產品和服務創新,以“新”取勝,提高核心競爭力。

進一步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堅持把完善治理結構、推進管理創新、提升企業整體素質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基礎,力爭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較為完善、易於實施、行之有效的中小企業科學管理制度;形成一大批戰略管理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節能環保意識、誠信意識強,質量管理、品牌管理、安全管理、行銷管理水平高,財務管理規範,治理結構比較完善的中小企業。
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要求,完善中小企業治理結構,推動有條件的中小企業開放股權,建立科學合理的企業治理結構和管理體制。加強中小企業基礎管理,強化戰略、財務、行銷、品牌、質量、風險、安全和節能管理,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推動管理創新,提高管理水平。堅持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因素,大力開發人才資源,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企業經營者和職工隊伍。加強環境保護,搞好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建立和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構建和諧勞動關係,認真履行社會責任。

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堅持把完善服務體系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保障,力爭到“十二五”末中小企業服務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發揮政策引導和市場機製作用,調動和最佳化配置服務資源,推動形成以中小企業服務機構為核心,以行業協會(商會)和專業服務機構等為依託,各層級服務機構縱向貫通、各類服務機構橫向協同、各類服務資源開放共享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專欄1】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1 培育服務主體 大力培育中小企業服務機構,發揮其核心作用,充分調動行業協會(商會)等社團組織的積極性,鼓勵各類專業服務機構的發展。
2 構建服務平台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加快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建設,集聚服務資源、集成服務手段、互補服務功能、減少重複建設,為中小企業提供及時便捷的服務。
3 增強服務功能 增強創業服務功能、創新服務功能、融資服務功能、管理諮詢服務功能、信息服務功能、人才培養功能、市場開拓服務功能。
4 健全服務機制 加強服務機構之間的聯繫與合作,建立服務協同機制,實現服務資源共享。加快中小企業信息服務網路的互聯互通和一體化建設,形成虛擬服務系統與實體服務資源的協同服務。建立監督和評價機制,推動服務機構的規範發展。
5 提高服務質量 建立中小企業服務基本規範;提升服務機構從業人員能力。
6 最佳化服務布局 兼顧企業共性需求和個性需求,打造國家以滿足區域共性需求為重點、地方以服務區域特色經濟為重點的服務格局。

第四章 關鍵工程和行動計畫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建設工程

以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為主導,引導帶動信息、融資、擔保、技術、人才培訓、市場開拓、管理諮詢、對外合作等專業服務,促進服務領域和對中小企業服務的覆蓋面不斷擴大,服務質量不斷提升。制定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全面提升服務體系建設水平。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在省級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建設基礎上,認定和培育一批業績突出、公信度高、服務面廣的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加強示範平台管理,發揮示範效應。支持建立和完善4000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重點培育500個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帶動各類社會服務機構開展中小企業服務。
實施“十二五”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建設工程,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引導社會投資,在具備條件的省級地區建立健全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以省級公共服務平台為樞紐,以主要城市和重點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台為“視窗”,通過線上服務、呼叫服務等便捷服務通道,開放式服務大廳、虛擬服務與實體服務協同,專業服務隊伍支撐,為中小企業提供找得到、用得起、有保證的服務。到“十二五”末,80%以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基本形成信息暢通、功能完善、服務協同、資源共享、供需對接便捷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建設計畫

支持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支持中小企業運用先進適用技術以及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技術升級,最佳化生產流程,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水平。推動落實研發投入加計扣除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完善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金融政策,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不斷提高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比重。支持中小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畫項目、軍民兩用技術開發和產業化。
實施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推進工程。普及宣傳智慧財產權知識,提高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意識。開展專題培訓,為中小企業培養智慧財產權管理人員。開展專利輔導、專利代理、專利預警以及專利服務中小企業活動,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優勢中小企業,提高中小企業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智慧財產權的能力。
支持建立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在產業集群、中小企業集聚區以及輕工、紡織、電子信息、軟體和信息服務等行業,重點支持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產品研發、檢驗檢測、技術推廣、節能減排、再循環和安全生產等技術服務。加強中小企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研發,為加快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支撐。
促進產學研合作。鼓勵中小企業與大專校院、科研機構等建立合作關係,聯合建立研發機構,進行聯合創新。鼓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業開放研發儀器設備和專業技術服務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人力資源和技術服務。暢通產學研交流合作渠道,促進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研發成果產業化;建立產學研聯盟、合作基地,加快產業技術升級。
加強質量和標準工作。推動中小企業開展質量承諾活動,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質量誠信自律水平。加強中小企業品牌建設指導,為中小企業提升品牌價值提供技術支撐。推動中小企業積極開展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創建活動,提高標準化管理水平。

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

遵照“政府倡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原則,繼續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加快信息技術在中小企業核心業務環節的普及推廣和深化套用,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管理水平和競爭力。
提高中小企業信息技術套用水平。加強分類指導,引導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實施資源計畫管理(ERP)、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係管理(CRM)以及物流配送信息化;開展生產裝備數位化改造,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和智慧型化,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普及推廣生產經營管理和決策信息系統一體化,提升管理和決策水平。支持和指導中小企業加強信息安全防護工作,保障和促進企業信息化套用。推進產業集群“兩化”融合工作。
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台。鼓勵信息化供應商和服務商運用軟體即服務(SaaS)、雲計算等技術,開發適合中小企業套用的信息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建設面向區域、行業中小企業的研發、管理、電子商務、電子簽名與認證、信用融資等信息化套用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生產過程、經營管理、市場開拓、人才培養、籌資融資提供支撐。培育示範企業,開展中小企業信息化績效評估,宣傳推廣典型企業的經驗。
完善中國中小企業信息網。統一中國中小企業信息網路名稱、域名和標識,逐步形成國家、省、市三級信息網路體系。以中小企業需求為導向,創新信息服務模式,提高服務能力與質量,擴大服務廣度和深度,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整合和帶動更多優質服務資源參與中小企業信息服務。鼓勵行業網站發展。

創辦小企業計畫

按照“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以創業促就業”的工作方針,不斷改善創業環境、培育創業主體、強化創業服務、建設創業基地,促進新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創立和發展,擴大就業。
培育創業主體。加強創業宣傳和創業教育,激發創業熱情。鼓勵創業者進入國家、地方優先和重點發展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發展。對初創企業,可按照行業特點,合理設定資金等準入條件,並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允許註冊資金分期到位。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程式和契約約定,允許創業者將家庭住所、租借房、臨時商業用房等作為創業經營場所。鼓勵創業者和初創辦的小企業進入創業園區集聚發展。
強化創業培訓。以提高創業者素質和創業能力為重點,對有創業意願並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人員開展創業培訓,幫助他們了解創業環境,熟悉有關政策法規,掌握企業經營和管理必備知識,掌握申辦各類經濟組織的方法,增強創業能力。採取知識講座、案例教學、經驗交流、實際演練等多種培訓方式,增強創業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創業培訓的質量和實際效果。
深化創業服務。依託現有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完善各類創業服務機構,提供創業信息、創業諮詢、創業指導與策劃,以及登記註冊、會計(稅務)、勞保、外貿、法律等代理服務。鼓勵服務機構提升創業服務能力,深入“園區(基地)、社區、校區”開展服務,及時、有效地解決創業者和初創企業困難。鼓勵市、區(縣)、街道(鄉鎮)組織開展項目開發、風險評估、開業指導、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一條龍”創業服務,建立創業信息服務平台,設立服務熱線,通過上門服務、集中服務、電話服務、網路服務等多種形式,為創業者提供個性化、專業化服務。
支持建立小企業創業基地。支持利用閒置的廠房和場地,改造建設小企業創業基地。鼓勵在現有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學科技園區、創業園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等建立小企業創業基地。重點培育和支持一批具有較強創業輔導服務功能,運作規範、業績突出的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利用各類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支持建設和改造3000個小企業創業基地的基礎設施、創業場地和服務設備設施等,為創業者提供生產經營場所。
建立和健全創業輔導服務隊伍。通過定期舉辦創業輔導師培訓,形成一支專業創業輔導服務隊伍;通過建立專家選聘制度,鼓勵有創業經驗、熟悉創業政策、熱心創業服務的優秀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專家學者,以及各行業專業人士參加創業服務專家隊伍,逐步形成高素質的創業服務指導專兼職隊伍。
貫徹落實國家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各項政策,進一步減少、合併行政審批事項,實現審批內容、標準和程式的公開化、規範化。簡化辦理手續、縮短辦理時限、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創業培訓、輔導服務的工作機制,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中小企業管理提升計畫

組織實施以企業為主體,以專業服務機構和專業人才為支撐的中小企業管理提升計畫。
加強中小企業管理和管理創新。督促中小企業加強財務管理,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小企業會計準則,建立內部會計核算制度。引導中小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健全質量、計量、節能、安全、用工等管理,依法經營,誠實守信,履行社會責任。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企業積極開展管理創新和體制創新。
推廣中小企業管理創新經驗。鼓勵中小企業及時總結管理創新經驗,積極參與全國、地方以及行業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審定活動。加強管理創新成果推廣,通過標桿示範,推動中小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大力引進智力,學習借鑑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
鼓勵開展中小企業管理諮詢服務。支持行業協會、專業的管理諮詢機構和管理諮詢志願者開展中小企業管理諮詢活動,幫助中小企業改善管理。重點支持一批專業水平較高、管理規範的管理諮詢機構。培育一批管理諮詢隊伍和管理諮詢師。
強化中小企業管理人員培訓。繼續實施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啟動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不斷最佳化培訓內容,廣泛開展政策法規、戰略管理、財務管理、會計準則與資本經營、人力資源、市場行銷、品牌管理、績效管理、安全生產等方面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素質,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
【專欄2】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
每年完成約50萬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訓任務。依託高等學校和優質社會培訓機構,建設一批中小企業培訓教育基地。
1“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培訓計畫。每年1000名中小企業家,培訓周期為1年。培養具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創新精神、經營能力,在行業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為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
2“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骨幹人才”培訓計畫。每年10000名中小企業家及高級職業經理人,培訓周期為3個月。培養精通戰略規劃、資本運作、人力資源管理、財會、法律、智慧財產權、技術創新等專業知識,能夠引領企業發展的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骨幹人才。
3“中小企業中層經營管理人才”培訓計畫。每年培訓10萬人。培訓形式以短期集中面授為主。培養業務能力突出、職業素養高、具備現代管理理念的中層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提高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層的整體素質。
4“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遠程教育”培訓計畫。每年培訓35萬人,在全國範圍內通過遠程網路、電視媒體、移動互聯等形式進行經營管理知識普及培訓。
5創業培訓計畫。每年培訓5萬人,以短期集中面授為主,為初創企業經營管理者提供創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企業家精神等培訓。

中小企業市場拓展計畫

完善商貿布局規劃,培育商業中心,發展專業市場,推廣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等現代經營方式,加快改造傳統商貿,鼓勵集約經營,為中小企業貨暢其流創造條件。推廣“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完善農村消費品市場的連鎖化配送,引導中小企業針對農村市場特點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開拓潛力巨大的農村市場。支持中小企業利用內貿信用險拓展內貿市場,規避市場風險。進一步規範和引導大企業市場行為,減少不正當競爭,營造和諧市場環境。鼓勵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作參與政府採購活動。
支持建立各類中小企業產品技術展示中心,搭建中小企業網路交易平台。鼓勵中小企業利用電子商務拓展市場,降低市場開拓成本。繼續辦好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適合中小企業開拓市場的品牌展會。支持中小企業參加各類展覽展銷活動,鼓勵減免中小企業參展展位費。
支持中小企業穩定和開拓國際市場。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政策,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作用,加大出口信用保險以及各類出口信貸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扶持和鼓勵中小企業到境外收購技術和品牌,帶動產品和服務出口。支持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到境外建立原材料基地、加工製造基地、研發設計基地和行銷渠道。指導和幫助中小企業運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為中小企業提供應對反補貼、反傾銷等方面的法律援助。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強行業自律,規範中小企業進出口經營秩序,從源頭上避免惡性競爭和貿易糾紛。降低中小企業海外服務收費,提高服務水平。
堅持中小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堅持引進資金、引進技術和引進智力相結合。發揮已簽署的合作協定和已建立的政策對話機製作用,深化中韓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對接、中德培訓、中法工業設計、中意夢德林基金等方面的務實合作。積極探索中小企業國際合作新途徑和新機制,加強與國外政府、國際機構和中小企業組織之間的雙邊和多邊合作及政策對話。

第五章 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

進一步提高對發展中小企業重要性的認識,充分發揮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作用,加強統籌規劃和政策協調,創新工作方法,保障規劃順利實施。各級地方政府及其中小企業管理部門要在規劃指導下,結合本地實際,統籌安排中小企業各項工作,明確工作分工,理順工作機制,加強分類指導,推進本規劃各項任務的落實。調動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服務組織的積極性,推進規劃的貫徹和實施。加強規劃宣傳和工作指導,形成規劃實施的合力。

完善政策措施

全面落實和完善促進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根據新情況新問題研究制定新政策。消除制度性障礙,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放寬市場準入,制訂實施細則,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文禁止進入的行業和領域。
加大各級財政對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支持,突出支持重點,完善支持方式,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傾斜,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的支持力度,不斷改善對小型微型企業的服務。加快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認真執行現行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大財稅政策對小型微型企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最佳化稅收征管流程,提高納稅服務質量。繼續清理涉及中小企業的各項收費,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經營服務性收費行為,減輕中小企業負擔。儘快出台政府採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具體辦法,建立統一的政府採購信息發布平台,提高政府採購信息透明度,降低中小企業獲取信息的成本。

加強融資支持

全面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政策,完善小企業金融服務差異化監管政策,加大財稅政策引導,重點加強和改善小企業金融服務。積極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體制機制,創新金融產品、服務和貸款抵質押方式,積極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擴大對小企業的貸款規模和比重。鼓勵民間資本投資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加快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支持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網路互聯互通以及資料庫等信用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信用信息共享,積極引導各類信用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服務。完善多層次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綜合運用資本金注入、稅收減免、風險補償和獎勵補助等多種方式,提高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能力。改進對擔保機構抵質押登記服務,推進銀行和擔保機構的平等互利合作。
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繼續壯大中小企業板市場,積極發展創業板市場,完善中小企業上市育成機制。完善創業投資扶持政策,穩妥推進和規範發展產權交易市場。擴大中小企業直接債務融資工具發行規模,探索發展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特點的債券融資等創新產品。

強化公共服務

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效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合併行政審批事項,實現審批內容、標準和程式的公開化、規範化。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減少行政干預,維護市場秩序。加強信息服務,及時公開發布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行業動態等信息,逐步建立中小企業市場監測、風險防範和預警機制。建立服務監管長效機制,加強社會服務機構和社團組織監管。加大對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投資力度。

搞好統計監測

按照《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分類統計、監測、分析和發布制度,加強對規模以下企業的統計分析工作和重點監測工作,擴大行業覆蓋範圍,更多反映中小企業的特色,提高數據代表性。及時、準確地把握中小企業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切實提高中小企業經濟運行形勢分析水平。

權威解讀

在《“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以下簡稱“成長規劃”)頒布實施之際,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為什麼要編製成長規劃?
答:為加強對中小企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安排專節論述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加快轉變中小企業發展方式;與此相關,還再次強調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的《“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規劃》,也提出了提高中小企業發展質量和“專精特新”發展水平的任務和要求。與此同時,中小企業發展也面臨國際國內經濟巨大變革帶來的歷史機遇和嚴峻挑戰。一方面,市場空間不斷擴大、發展領域不斷拓寬、政策措施不斷完善、社會服務不斷加強,另一方面,結構調整任務重壓力大、生產經營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等制約增強、市場競爭更趨激烈、發展環境仍需進一步最佳化。中小企業轉方式、調結構、上水平勢在必行。編製成長規劃既是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工業轉型升級規劃的要求,也是促進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
問:編制實施成長規劃有哪些主要考慮?
答:一是承前啟後,豐富內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2006年,經國務院同意,召開全國中小企業工作座談會進行了全面部署。五年來,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逐步成為各地區、各部門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的一面重要旗幟,在推動中小企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考慮到此前我國國家層面上沒有實施過中小企業專項規劃,成長規劃從名稱到內容上考慮“十一五”中小企業工作基礎,提出繼續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有利於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同時,也按照“十二五”經濟發展新形勢以及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主題主線要求,深化了“成長”內涵。成長規劃提出,“十二五”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重點在“優”字上下功夫,不斷提高成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做強做優、做久做多的成長目標。
第二,綜合著眼,工業著手。我部是國務院負責中小企業工作的牽頭部門,承擔中小企業發展巨觀指導職能。成長規劃需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體現中小企業發展要求,給全社會以鼓舞。因此,成長規劃的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主要任務等力求體現全局高度和綜合要求。但考慮到中小企業覆蓋全部三次產業,涉及部門眾多,為突出重點,與其它規劃相互銜接和補充,成長規劃的關鍵工程和重點工作則主要立足於需要重點開展或重點協調的工作,側重體現工業以及部分生產性服務業中小企業。這樣既體現我部的牽頭部門作用,又統籌了部門關係,提高了可操作性。
第三,兼顧“質”“量”,保障就業。《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6號)提出,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關係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既要促進中小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又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創業規模。因此,在突出強調成長質量和效益的情況下,成長規劃也體現了數量增長的要求。如:指導思想中提出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將進一步增強創業創新活力和吸納就業能力列入五項主要任務,提出實施“創辦小企業計畫”,並多處明確發展服務業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要求。
問:“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提出了哪些目標?
答:成長規劃提出,“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的總體目標是: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持續改善,創業創新活力進一步增強,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整體發展質量全面提升,社會貢獻更加突出。
預期目標是:數量方面,工商登記中小企業戶數年均增長8%,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戶數年均增長6%。中小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年均增長8%;技術創新方面,中小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不斷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創新能力、智慧財產權創造優勢和知名品牌的創新型中小企業。產業結構方面,中小企業在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比重持續提高,發展一批特色鮮明、生態環保、具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單位增加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耗水量達到全國工業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減排達到國家約束性要求。信息化套用方面,套用信息技術開展研發、管理和生產控制的比例達到45%,電子商務套用比例達到40%;人員素質方面,培訓各類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才250萬人次。
問:對於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總體思路是什麼?
答:“十二五”時期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既要堅持科學發展和轉變發展方式,提高中小企業發展的整體質量和水平,也要體現中小企業發展的自身特點,更加注重外部環境營造和服務體系建設,更加注重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基於以上考慮,成長規劃提出的指導思想是: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不斷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營造環境,改善服務,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鼓勵、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進一步最佳化結構和轉型成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企業管理水平,推動中小企業走上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發展軌道。
成長規劃還有針對性提出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四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就業優先。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規模。弘揚創業精神,培育創業主體,促進新企業的創辦與發展。二是堅持內涵發展。以最佳化結構為主攻方向,重點推進分布結構、規模結構、組織結構、產品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實現中小企業成長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形成有利於創新的體制和機制,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社會氛圍和文化。三是堅持“專精特新”。將“專精特新”作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四是堅持分類指導。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類型和不同規模的中小企業進行區別對待,實施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
問:促進中小企業成長有哪些主要任務?
答:努力提高中小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十二五”時期中小企業成長的中心任務,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增強創業創新活力和吸納就業能力。把發展市場主體作為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鼓勵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落實並完善鼓勵創業的扶持政策,加強創業服務,切實放寬市場準入。堅持提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促進中小企業走創新發展道路。
二是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堅持把中小企業結構調整作為提高成長質量的主攻方向,力爭到“十二五”末取得重大進展。對於最佳化產業分布結構、規模結構、產品結構以及加快淘汰落後小企業等提出了比較明確的領域和努力方向。
三是進一步提高“專精特新”和產業集群發展水平。堅持把走“專精特新”之路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途徑,把集聚發展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著力點,建立起企業間緊密的分工協作關係,努力形成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競相發展的新格局。
四是進一步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堅持把完善治理結構、推進管理創新、提升企業整體素質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基礎。除政策引導以外,更多地是對企業自身提出要求。
五是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堅持把完善服務體系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保障,力爭到“十二五”末中小企業服務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制定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市場機製作用。
問:準備採取哪些具體措施來實施成長規劃的目標和任務?
答:為實現成長規劃目標和任務,提高中小企業成長質量和效益,成長規劃提出實施兩個關鍵工程和四個行動計畫。
一是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建設工程。加快建立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與所屬重點城市、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台互聯互通的公共服務平台網路。用五年時間,在80%以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基本形成信息暢通、功能完善、服務協同、資源共享、供需對接便捷的中小企業服務平台網路,培育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形成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是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建設計畫。支持中小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參與國家科技計畫項目、軍民兩用技術開發和產業化;實施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推進工程,開展“專利服務中小企業”活動,促進智慧財產權開發運用;支持建立技術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服務;促進產學研合作;加強質量和標準工作,推動中小企業開展質量承諾活動,建立質量誠信體系;加強中小企業品牌建設指導,為中小企業提升品牌價值提供技術支撐;推動中小企業開展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創建活動,提高標準化管理水平。
三是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按照“政府倡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原則,加快信息技術在中小企業核心業務環節的普及推廣和深化套用。重點是:加強分類指導,提高中小企業生產裝備、經營管理和決策環節的信息技術套用水平,加強信息安全防護;建立健全信息化服務平台,重點建設面向區域、行業中小企業的研發、管理、電子商務、電子簽名與認證、信用融資等信息化套用服務平台;培育示範企業,宣傳推廣典型企業經驗;以中小企業需求為導向,完善中國中小企業信息網,提高服務能力和質量,發揮橋樑紐帶作用,整合和帶動更多優質服務資源參與中小企業信息服務。
四是創辦小企業計畫。明確“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以創業促就業”的工作方針,重點培育創業主體、強化創業培訓、深化創業服務、支持建立小企業創業基地、建立和健全創業輔導服務隊伍,以及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創業培訓、輔導服務的工作機制,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五是中小企業管理提升計畫。引導中小企業加強管理和管理創新,努力提高規範管理和科學管理水平。推廣中小企業管理創新經驗,通過標桿示範,推動中小企業提高管理水平。鼓勵開展管理諮詢服務,幫助中小企業改善管理。繼續實施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啟動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專項,提高中小企業管理人員素質。
六是中小企業市場拓展計畫。發展專業市場,推廣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等現代經營方式。推廣“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支持中小企業利用內貿信用險拓展內貿市場。鼓勵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作參與政府採購活動。支持建立中小企業產品技術展示中心,鼓勵中小企業利用電子商務拓展市場。繼續辦好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政策。加大出口信用保險以及各類出口信貸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扶持和鼓勵中小企業到境外開展投資併購,收購技術和品牌,帶動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和幫助中小企業運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維護企業合法權益。規範中小企業進出口經營秩序。務實推進中小企業國際經貿交流和合作。
問:實施成長規劃需要哪些條件保障?
答:主要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措施、加強融資支持、強化公共服務、搞好統計監測五個方面的內容。
加強組織領導方面,一是充分發揮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作用,加強政策協調;二是各級地方政府及其中小企業管理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統籌安排中小企業各項工作,推進規劃任務的落實;三是調動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服務組織的積極性。
完善政策措施的重點:一是全面落實和完善現有政策措施的同時,根據新情況新問題研究制定新政策,進一步營造有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二是工作重心將逐步向小型微型企業傾斜,更加注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更加注重扶持小型微型企業,改善對小型微型企業的服務。此外,要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惠及更多小企業。
加強融資支持方面,一是全面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政策,重點加強和改善小企業金融服務。二是加快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推動信用信息共享。三是完善多層次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提高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能力。四是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繼續壯大中小企業板市場,積極發展創業板市場。探索發展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特點的債券融資等創新產品。
強化公共服務方面,一是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效率,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二是加強信息服務,及時發布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行業動態等信息,逐步建立中小企業市場監測、風險防範和預警機制。三是加大對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投資。
搞好統計監測方面,一是要按照今年新頒布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分類統計、監測、分析和發布制度,加強對規模以下企業的統計分析工作;二是要及時、準確地把握中小企業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切實提高中小企業經濟運行形勢分析水平。
企業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組織實施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完成經營管理、政策法規等現場培訓80萬人次,信息化培訓110萬人次。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為中小企業培訓240萬人次;培養高技能人才830萬人次。推動實施中小企業管理諮詢服務,幫助中小企業改善經營管理。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專業技術人才等人員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批管理科學、經營規範、成長性良好的示範企業。
“十一五”時期中小企業成長取得的良好成績,是各地區、各部門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方針政策,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努力工作的結果;是完善體制機制,激發社會創新活力的結果;是著力建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和改善對中小企業服務的結果;是中小企業加強管理、提升素質、奮發努力的結果。這為“十二五”時期中小企業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面臨形勢

“十二五”時期,我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小企業成長面臨著國際和國內經濟巨大變革帶來的歷史機遇和嚴峻挑戰,“轉方式、調結構、上水平”勢在必行。
(一)有利條件
——市場空間不斷擴大。我國經濟繼續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居民消費能力不斷增強,市場需求潛力巨大。民生優先、內需主導、消費驅動的政策取向,為中小企業成長帶來新的市場機會。國際金融危機後的全球產業調整,有利於中小企業加強與大企業和跨國企業的分工合作,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
——發展領域不斷拓寬。國際金融危機催生新的技術革命,信息網路、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技術正在醞釀新突破。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孕育發展,區域間產業轉移加快,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民間投資領域,為中小企業成長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政策措施不斷完善。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相繼出台了一系列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形成比較完善的財稅、金融、社保、公共服務等政策扶持體系,為中小企業成長提供了政策保障。
——社會服務不斷加強。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加快建設,融資、擔保、信用、信息、培訓、技術、諮詢、創業、市場開拓等服務業務深入開展,為中小企業成長提供了重要支撐。對外合作與交流日益頻繁,為中小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創造了有利條件。各類社會化服務機構不斷進入中小企業服務領域,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穩步推進。
(二)面臨挑戰
——結構調整任務十分繁重。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布局雷同現象突出;服務業中小企業發展滯後,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耗能行業總產值占工業比重高。區域發展不均衡,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發展不足。由於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資金、技術、人才、信息,要實現產業結構最佳化目標,任務重,壓力大。
——資源環境等約束不斷強化。初級產品和大宗商品等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面臨上升壓力,土地、能源、環境等制約因素增強。中小企業多處於產業鏈低端,產品附加值低,消化成本能力弱。一些中小企業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重,安全隱患多。中小企業走“拼資源、拼價格、拼環境”的老路已難以為繼。
——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的競爭更加激烈。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技術性貿易壁壘等貿易保護手段不斷翻新、更趨隱蔽,貿易摩擦範圍逐步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蔓延,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面臨更大困難。不少中小企業技術和管理落後,產品趨同,國內市場同質化競爭和不公平競爭現象沒有根本改變。
——制約中小企業成長的體制機制因素依然存在。中小型金融機構發育不足,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依然突出;涉企收費偏多偏高,違規收費屢禁不止,中小企業負擔依然較重;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薄弱,服務質量有待提高;行業性壟斷依然存在,部分行業準入條件偏高;創業門檻較高,企業設立前置審批覆雜。

第二章 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十二五”時期中小企業成長的指導思想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不斷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營造環境,改善服務,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鼓勵、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進一步最佳化結構和轉型成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企業管理水平,推動中小企業走上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發展軌道。
“十二五”時期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基本原則是:
堅持就業優先。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規模。弘揚創業精神,培育創業主體,提高創業能力,促進新企業的創辦與發展。
堅持內涵發展。以最佳化結構為主攻方向,推進產業分布結構、規模結構、組織結構、產品結構的進一步最佳化。實現中小企業成長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形成有利於創新的體制和機制,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社會氛圍和文化。促進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向中小企業轉移。
堅持“專精特新”。將“專精特新”發展方向作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引導中小企業最佳化生產要素配置,促進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形成一批“小而優”、“小而強”的企業,推動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協調發展。
堅持分類指導。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總體要求,根據中小企業分布廣泛、個體差異大的特點,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類型和不同規模的中小企業區別對待,實施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

主要目標

“十二五”時期中小企業成長的總體目標是: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持續改善,創業創新活力進一步增強,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整體發展質量全面提升,社會貢獻更加突出。
“十二五”時期中小企業成長的預期目標是:
——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工商登記中小企業戶數年均增長8%,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戶數年均增長6%。中小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年均增長8%。新增就業崗位不斷增加,從業人員勞動報酬逐步增長。
——技術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中小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不斷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創新能力、智慧財產權創造優勢和知名品牌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中小企業在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比重持續提高,發展一批特色鮮明、生態環保、具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單位增加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耗水量下降達到全國工業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減排達到國家約束性要求。
——信息化套用水平顯著提高。中小企業套用信息技術開展研發、管理和生產控制的比例達到45%,利用電子商務開展採購、銷售等業務的比例達到40%,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台基本建立。
——企業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培訓各類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才250萬人次。社會責任意識增強,誠信水平明顯提高,切實保障勞動者和消費者權益。

第三章 主要任務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中小企業成長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新時期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賦予了新的內涵。努力提高中小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的中心任務。

進一步增強創業創新活力和吸納就業能力

堅持把激發創業創新活力,促進市場主體發展作為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鼓勵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力爭“十二五”期間中小企業數量持續增加,向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崗位。堅持提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大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力度,營造有利於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環境,促進中小企業走創新發展道路。
切實放寬市場準入,破除各種有形和無形的障礙,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國防科技工業建設等領域,拓展企業發展空間;鼓勵創辦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服務業、小型微型企業,鼓勵和引導個體、私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落實並加快完善鼓勵創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小額擔保貸款等扶持政策,改善行政管理,加強創業服務,通過創業帶動就業。

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

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主攻方向,力爭到“十二五”末取得重大進展。
最佳化產業分布結構。引導中小企業進入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中小企業在科技研發、工業設計、技術諮詢、軟體和信息服務、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以及家政、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領域的發展;鼓勵中小企業進入服務外包、遊戲動漫、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總部經濟等新興領域,拓展發展空間。加強區域合作與交流,引導東部中小企業向中西部有序轉移,加快中西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最佳化企業規模結構。支持高成長性中小企業做強做大,成為主業突出、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具有規模效益、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引導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發展道路,成為大企業或龍頭企業協作配套產業鏈中的骨幹企業。鼓勵中小企業適應個性化、多樣化市場需求,成為一定區域和細分市場的“小巨人”企業。
最佳化企業產品結構。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名牌產品的數量和比重,開發自主智慧財產權新產品,培育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的名牌產品,保護老字號等傳統品牌,加大馳(著)名商標培育扶持力度。提升產品質量,扶持優質產品,加強質量安全保障。
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環保、土地、產業政策等手段,加快淘汰中小企業的落後技術、工藝和裝備,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節約資源和能源。

進一步提高“專精特新”和產業集群發展

水平
堅持把走“專精特新”之路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途徑,把集聚發展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著力點,建立起企業間緊密的分工協作關係,努力形成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競相發展的新格局。
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用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積極推動以上下游企業分工協作、品牌企業為主導、專業市場為導向的產業集群建設。加強統籌規劃,堅持市場導向,突出地區優勢和特色,發展專業化產業集群。適應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特點,探索多種類型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加強產業集群環境建設,改善產業集聚條件。
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發展,提高生產工藝、產品和服務、市場專業化水平,成為產業鏈中某個環節的強者。培育為大企業和龍頭企業配套的生產關鍵零部件、元器件的骨幹型中小企業。鼓勵為大企業配套,加強中小企業分工協作,培育一批“配套專家”。
支持中小企業精細化發展,建立精細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開展精細管理,生產精良的產品,提供精緻服務。用高、精、尖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鼓勵中小企業走差異化成長道路,贏得市場競爭優勢。
支持中小企業特色化發展,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從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出發,在“特”字上做文章,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特色服務等。
支持中小企業新穎化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工藝創新、功能創新,實現產品和服務創新,以“新”取勝,提高核心競爭力。

進一步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堅持把完善治理結構、推進管理創新、提升企業整體素質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基礎,力爭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較為完善、易於實施、行之有效的中小企業科學管理制度;形成一大批戰略管理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節能環保意識、誠信意識強,質量管理、品牌管理、安全管理、行銷管理水平高,財務管理規範,治理結構比較完善的中小企業。
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要求,完善中小企業治理結構,推動有條件的中小企業開放股權,建立科學合理的企業治理結構和管理體制。加強中小企業基礎管理,強化戰略、財務、行銷、品牌、質量、風險、安全和節能管理,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推動管理創新,提高管理水平。堅持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因素,大力開發人才資源,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企業經營者和職工隊伍。加強環境保護,搞好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建立和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構建和諧勞動關係,認真履行社會責任。

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堅持把完善服務體系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保障,力爭到“十二五”末中小企業服務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發揮政策引導和市場機製作用,調動和最佳化配置服務資源,推動形成以中小企業服務機構為核心,以行業協會(商會)和專業服務機構等為依託,各層級服務機構縱向貫通、各類服務機構橫向協同、各類服務資源開放共享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專欄1】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1 培育服務主體 大力培育中小企業服務機構,發揮其核心作用,充分調動行業協會(商會)等社團組織的積極性,鼓勵各類專業服務機構的發展。
2 構建服務平台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加快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建設,集聚服務資源、集成服務手段、互補服務功能、減少重複建設,為中小企業提供及時便捷的服務。
3 增強服務功能 增強創業服務功能、創新服務功能、融資服務功能、管理諮詢服務功能、信息服務功能、人才培養功能、市場開拓服務功能。
4 健全服務機制 加強服務機構之間的聯繫與合作,建立服務協同機制,實現服務資源共享。加快中小企業信息服務網路的互聯互通和一體化建設,形成虛擬服務系統與實體服務資源的協同服務。建立監督和評價機制,推動服務機構的規範發展。
5 提高服務質量 建立中小企業服務基本規範;提升服務機構從業人員能力。
6 最佳化服務布局 兼顧企業共性需求和個性需求,打造國家以滿足區域共性需求為重點、地方以服務區域特色經濟為重點的服務格局。

第四章 關鍵工程和行動計畫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建設工程

以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為主導,引導帶動信息、融資、擔保、技術、人才培訓、市場開拓、管理諮詢、對外合作等專業服務,促進服務領域和對中小企業服務的覆蓋面不斷擴大,服務質量不斷提升。制定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全面提升服務體系建設水平。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在省級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建設基礎上,認定和培育一批業績突出、公信度高、服務面廣的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加強示範平台管理,發揮示範效應。支持建立和完善4000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重點培育500個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帶動各類社會服務機構開展中小企業服務。
實施“十二五”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建設工程,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引導社會投資,在具備條件的省級地區建立健全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以省級公共服務平台為樞紐,以主要城市和重點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台為“視窗”,通過線上服務、呼叫服務等便捷服務通道,開放式服務大廳、虛擬服務與實體服務協同,專業服務隊伍支撐,為中小企業提供找得到、用得起、有保證的服務。到“十二五”末,80%以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基本形成信息暢通、功能完善、服務協同、資源共享、供需對接便捷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建設計畫

支持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支持中小企業運用先進適用技術以及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技術升級,最佳化生產流程,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水平。推動落實研發投入加計扣除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完善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金融政策,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不斷提高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比重。支持中小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畫項目、軍民兩用技術開發和產業化。
實施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推進工程。普及宣傳智慧財產權知識,提高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意識。開展專題培訓,為中小企業培養智慧財產權管理人員。開展專利輔導、專利代理、專利預警以及專利服務中小企業活動,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優勢中小企業,提高中小企業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智慧財產權的能力。
支持建立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在產業集群、中小企業集聚區以及輕工、紡織、電子信息、軟體和信息服務等行業,重點支持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產品研發、檢驗檢測、技術推廣、節能減排、再循環和安全生產等技術服務。加強中小企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研發,為加快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支撐。
促進產學研合作。鼓勵中小企業與大專校院、科研機構等建立合作關係,聯合建立研發機構,進行聯合創新。鼓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業開放研發儀器設備和專業技術服務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人力資源和技術服務。暢通產學研交流合作渠道,促進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研發成果產業化;建立產學研聯盟、合作基地,加快產業技術升級。
加強質量和標準工作。推動中小企業開展質量承諾活動,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質量誠信自律水平。加強中小企業品牌建設指導,為中小企業提升品牌價值提供技術支撐。推動中小企業積極開展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創建活動,提高標準化管理水平。

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

遵照“政府倡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原則,繼續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加快信息技術在中小企業核心業務環節的普及推廣和深化套用,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管理水平和競爭力。
提高中小企業信息技術套用水平。加強分類指導,引導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實施資源計畫管理(ERP)、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係管理(CRM)以及物流配送信息化;開展生產裝備數位化改造,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和智慧型化,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普及推廣生產經營管理和決策信息系統一體化,提升管理和決策水平。支持和指導中小企業加強信息安全防護工作,保障和促進企業信息化套用。推進產業集群“兩化”融合工作。
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台。鼓勵信息化供應商和服務商運用軟體即服務(SaaS)、雲計算等技術,開發適合中小企業套用的信息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建設面向區域、行業中小企業的研發、管理、電子商務、電子簽名與認證、信用融資等信息化套用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生產過程、經營管理、市場開拓、人才培養、籌資融資提供支撐。培育示範企業,開展中小企業信息化績效評估,宣傳推廣典型企業的經驗。
完善中國中小企業信息網。統一中國中小企業信息網路名稱、域名和標識,逐步形成國家、省、市三級信息網路體系。以中小企業需求為導向,創新信息服務模式,提高服務能力與質量,擴大服務廣度和深度,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整合和帶動更多優質服務資源參與中小企業信息服務。鼓勵行業網站發展。

創辦小企業計畫

按照“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以創業促就業”的工作方針,不斷改善創業環境、培育創業主體、強化創業服務、建設創業基地,促進新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創立和發展,擴大就業。
培育創業主體。加強創業宣傳和創業教育,激發創業熱情。鼓勵創業者進入國家、地方優先和重點發展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發展。對初創企業,可按照行業特點,合理設定資金等準入條件,並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允許註冊資金分期到位。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程式和契約約定,允許創業者將家庭住所、租借房、臨時商業用房等作為創業經營場所。鼓勵創業者和初創辦的小企業進入創業園區集聚發展。
強化創業培訓。以提高創業者素質和創業能力為重點,對有創業意願並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人員開展創業培訓,幫助他們了解創業環境,熟悉有關政策法規,掌握企業經營和管理必備知識,掌握申辦各類經濟組織的方法,增強創業能力。採取知識講座、案例教學、經驗交流、實際演練等多種培訓方式,增強創業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創業培訓的質量和實際效果。
深化創業服務。依託現有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完善各類創業服務機構,提供創業信息、創業諮詢、創業指導與策劃,以及登記註冊、會計(稅務)、勞保、外貿、法律等代理服務。鼓勵服務機構提升創業服務能力,深入“園區(基地)、社區、校區”開展服務,及時、有效地解決創業者和初創企業困難。鼓勵市、區(縣)、街道(鄉鎮)組織開展項目開發、風險評估、開業指導、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一條龍”創業服務,建立創業信息服務平台,設立服務熱線,通過上門服務、集中服務、電話服務、網路服務等多種形式,為創業者提供個性化、專業化服務。
支持建立小企業創業基地。支持利用閒置的廠房和場地,改造建設小企業創業基地。鼓勵在現有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學科技園區、創業園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等建立小企業創業基地。重點培育和支持一批具有較強創業輔導服務功能,運作規範、業績突出的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利用各類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支持建設和改造3000個小企業創業基地的基礎設施、創業場地和服務設備設施等,為創業者提供生產經營場所。
建立和健全創業輔導服務隊伍。通過定期舉辦創業輔導師培訓,形成一支專業創業輔導服務隊伍;通過建立專家選聘制度,鼓勵有創業經驗、熟悉創業政策、熱心創業服務的優秀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專家學者,以及各行業專業人士參加創業服務專家隊伍,逐步形成高素質的創業服務指導專兼職隊伍。
貫徹落實國家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各項政策,進一步減少、合併行政審批事項,實現審批內容、標準和程式的公開化、規範化。簡化辦理手續、縮短辦理時限、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創業培訓、輔導服務的工作機制,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中小企業管理提升計畫

組織實施以企業為主體,以專業服務機構和專業人才為支撐的中小企業管理提升計畫。
加強中小企業管理和管理創新。督促中小企業加強財務管理,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小企業會計準則,建立內部會計核算制度。引導中小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健全質量、計量、節能、安全、用工等管理,依法經營,誠實守信,履行社會責任。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企業積極開展管理創新和體制創新。
推廣中小企業管理創新經驗。鼓勵中小企業及時總結管理創新經驗,積極參與全國、地方以及行業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審定活動。加強管理創新成果推廣,通過標桿示範,推動中小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大力引進智力,學習借鑑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
鼓勵開展中小企業管理諮詢服務。支持行業協會、專業的管理諮詢機構和管理諮詢志願者開展中小企業管理諮詢活動,幫助中小企業改善管理。重點支持一批專業水平較高、管理規範的管理諮詢機構。培育一批管理諮詢隊伍和管理諮詢師。
強化中小企業管理人員培訓。繼續實施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啟動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不斷最佳化培訓內容,廣泛開展政策法規、戰略管理、財務管理、會計準則與資本經營、人力資源、市場行銷、品牌管理、績效管理、安全生產等方面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素質,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
【專欄2】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
每年完成約50萬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訓任務。依託高等學校和優質社會培訓機構,建設一批中小企業培訓教育基地。
1“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培訓計畫。每年1000名中小企業家,培訓周期為1年。培養具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創新精神、經營能力,在行業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為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
2“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骨幹人才”培訓計畫。每年10000名中小企業家及高級職業經理人,培訓周期為3個月。培養精通戰略規劃、資本運作、人力資源管理、財會、法律、智慧財產權、技術創新等專業知識,能夠引領企業發展的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骨幹人才。
3“中小企業中層經營管理人才”培訓計畫。每年培訓10萬人。培訓形式以短期集中面授為主。培養業務能力突出、職業素養高、具備現代管理理念的中層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提高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層的整體素質。
4“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遠程教育”培訓計畫。每年培訓35萬人,在全國範圍內通過遠程網路、電視媒體、移動互聯等形式進行經營管理知識普及培訓。
5創業培訓計畫。每年培訓5萬人,以短期集中面授為主,為初創企業經營管理者提供創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企業家精神等培訓。

中小企業市場拓展計畫

完善商貿布局規劃,培育商業中心,發展專業市場,推廣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等現代經營方式,加快改造傳統商貿,鼓勵集約經營,為中小企業貨暢其流創造條件。推廣“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完善農村消費品市場的連鎖化配送,引導中小企業針對農村市場特點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開拓潛力巨大的農村市場。支持中小企業利用內貿信用險拓展內貿市場,規避市場風險。進一步規範和引導大企業市場行為,減少不正當競爭,營造和諧市場環境。鼓勵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作參與政府採購活動。
支持建立各類中小企業產品技術展示中心,搭建中小企業網路交易平台。鼓勵中小企業利用電子商務拓展市場,降低市場開拓成本。繼續辦好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適合中小企業開拓市場的品牌展會。支持中小企業參加各類展覽展銷活動,鼓勵減免中小企業參展展位費。
支持中小企業穩定和開拓國際市場。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政策,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作用,加大出口信用保險以及各類出口信貸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扶持和鼓勵中小企業到境外收購技術和品牌,帶動產品和服務出口。支持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到境外建立原材料基地、加工製造基地、研發設計基地和行銷渠道。指導和幫助中小企業運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為中小企業提供應對反補貼、反傾銷等方面的法律援助。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強行業自律,規範中小企業進出口經營秩序,從源頭上避免惡性競爭和貿易糾紛。降低中小企業海外服務收費,提高服務水平。
堅持中小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堅持引進資金、引進技術和引進智力相結合。發揮已簽署的合作協定和已建立的政策對話機製作用,深化中韓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對接、中德培訓、中法工業設計、中意夢德林基金等方面的務實合作。積極探索中小企業國際合作新途徑和新機制,加強與國外政府、國際機構和中小企業組織之間的雙邊和多邊合作及政策對話。

第五章 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

進一步提高對發展中小企業重要性的認識,充分發揮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作用,加強統籌規劃和政策協調,創新工作方法,保障規劃順利實施。各級地方政府及其中小企業管理部門要在規劃指導下,結合本地實際,統籌安排中小企業各項工作,明確工作分工,理順工作機制,加強分類指導,推進本規劃各項任務的落實。調動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服務組織的積極性,推進規劃的貫徹和實施。加強規劃宣傳和工作指導,形成規劃實施的合力。

完善政策措施

全面落實和完善促進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根據新情況新問題研究制定新政策。消除制度性障礙,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放寬市場準入,制訂實施細則,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文禁止進入的行業和領域。
加大各級財政對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支持,突出支持重點,完善支持方式,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傾斜,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的支持力度,不斷改善對小型微型企業的服務。加快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認真執行現行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大財稅政策對小型微型企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最佳化稅收征管流程,提高納稅服務質量。繼續清理涉及中小企業的各項收費,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經營服務性收費行為,減輕中小企業負擔。儘快出台政府採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具體辦法,建立統一的政府採購信息發布平台,提高政府採購信息透明度,降低中小企業獲取信息的成本。

加強融資支持

全面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政策,完善小企業金融服務差異化監管政策,加大財稅政策引導,重點加強和改善小企業金融服務。積極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體制機制,創新金融產品、服務和貸款抵質押方式,積極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擴大對小企業的貸款規模和比重。鼓勵民間資本投資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加快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支持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網路互聯互通以及資料庫等信用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信用信息共享,積極引導各類信用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服務。完善多層次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綜合運用資本金注入、稅收減免、風險補償和獎勵補助等多種方式,提高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能力。改進對擔保機構抵質押登記服務,推進銀行和擔保機構的平等互利合作。
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繼續壯大中小企業板市場,積極發展創業板市場,完善中小企業上市育成機制。完善創業投資扶持政策,穩妥推進和規範發展產權交易市場。擴大中小企業直接債務融資工具發行規模,探索發展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特點的債券融資等創新產品。

強化公共服務

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效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合併行政審批事項,實現審批內容、標準和程式的公開化、規範化。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減少行政干預,維護市場秩序。加強信息服務,及時公開發布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行業動態等信息,逐步建立中小企業市場監測、風險防範和預警機制。建立服務監管長效機制,加強社會服務機構和社團組織監管。加大對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投資力度。

搞好統計監測

按照《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分類統計、監測、分析和發布制度,加強對規模以下企業的統計分析工作和重點監測工作,擴大行業覆蓋範圍,更多反映中小企業的特色,提高數據代表性。及時、準確地把握中小企業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切實提高中小企業經濟運行形勢分析水平。

權威解讀

在《“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以下簡稱“成長規劃”)頒布實施之際,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為什麼要編製成長規劃?
答:為加強對中小企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安排專節論述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加快轉變中小企業發展方式;與此相關,還再次強調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的《“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規劃》,也提出了提高中小企業發展質量和“專精特新”發展水平的任務和要求。與此同時,中小企業發展也面臨國際國內經濟巨大變革帶來的歷史機遇和嚴峻挑戰。一方面,市場空間不斷擴大、發展領域不斷拓寬、政策措施不斷完善、社會服務不斷加強,另一方面,結構調整任務重壓力大、生產經營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等制約增強、市場競爭更趨激烈、發展環境仍需進一步最佳化。中小企業轉方式、調結構、上水平勢在必行。編製成長規劃既是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工業轉型升級規劃的要求,也是促進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
問:編制實施成長規劃有哪些主要考慮?
答:一是承前啟後,豐富內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2006年,經國務院同意,召開全國中小企業工作座談會進行了全面部署。五年來,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逐步成為各地區、各部門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的一面重要旗幟,在推動中小企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考慮到此前我國國家層面上沒有實施過中小企業專項規劃,成長規劃從名稱到內容上考慮“十一五”中小企業工作基礎,提出繼續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有利於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同時,也按照“十二五”經濟發展新形勢以及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主題主線要求,深化了“成長”內涵。成長規劃提出,“十二五”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重點在“優”字上下功夫,不斷提高成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做強做優、做久做多的成長目標。
第二,綜合著眼,工業著手。我部是國務院負責中小企業工作的牽頭部門,承擔中小企業發展巨觀指導職能。成長規劃需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體現中小企業發展要求,給全社會以鼓舞。因此,成長規劃的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主要任務等力求體現全局高度和綜合要求。但考慮到中小企業覆蓋全部三次產業,涉及部門眾多,為突出重點,與其它規劃相互銜接和補充,成長規劃的關鍵工程和重點工作則主要立足於需要重點開展或重點協調的工作,側重體現工業以及部分生產性服務業中小企業。這樣既體現我部的牽頭部門作用,又統籌了部門關係,提高了可操作性。
第三,兼顧“質”“量”,保障就業。《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6號)提出,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關係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既要促進中小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又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創業規模。因此,在突出強調成長質量和效益的情況下,成長規劃也體現了數量增長的要求。如:指導思想中提出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將進一步增強創業創新活力和吸納就業能力列入五項主要任務,提出實施“創辦小企業計畫”,並多處明確發展服務業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要求。
問:“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提出了哪些目標?
答:成長規劃提出,“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的總體目標是: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持續改善,創業創新活力進一步增強,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整體發展質量全面提升,社會貢獻更加突出。
預期目標是:數量方面,工商登記中小企業戶數年均增長8%,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戶數年均增長6%。中小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年均增長8%;技術創新方面,中小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不斷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創新能力、智慧財產權創造優勢和知名品牌的創新型中小企業。產業結構方面,中小企業在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比重持續提高,發展一批特色鮮明、生態環保、具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單位增加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耗水量達到全國工業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減排達到國家約束性要求。信息化套用方面,套用信息技術開展研發、管理和生產控制的比例達到45%,電子商務套用比例達到40%;人員素質方面,培訓各類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才250萬人次。
問:對於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總體思路是什麼?
答:“十二五”時期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既要堅持科學發展和轉變發展方式,提高中小企業發展的整體質量和水平,也要體現中小企業發展的自身特點,更加注重外部環境營造和服務體系建設,更加注重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基於以上考慮,成長規劃提出的指導思想是: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不斷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營造環境,改善服務,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鼓勵、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進一步最佳化結構和轉型成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企業管理水平,推動中小企業走上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發展軌道。
成長規劃還有針對性提出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四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就業優先。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規模。弘揚創業精神,培育創業主體,促進新企業的創辦與發展。二是堅持內涵發展。以最佳化結構為主攻方向,重點推進分布結構、規模結構、組織結構、產品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實現中小企業成長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形成有利於創新的體制和機制,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社會氛圍和文化。三是堅持“專精特新”。將“專精特新”作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四是堅持分類指導。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類型和不同規模的中小企業進行區別對待,實施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
問:促進中小企業成長有哪些主要任務?
答:努力提高中小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十二五”時期中小企業成長的中心任務,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增強創業創新活力和吸納就業能力。把發展市場主體作為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鼓勵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落實並完善鼓勵創業的扶持政策,加強創業服務,切實放寬市場準入。堅持提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促進中小企業走創新發展道路。
二是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堅持把中小企業結構調整作為提高成長質量的主攻方向,力爭到“十二五”末取得重大進展。對於最佳化產業分布結構、規模結構、產品結構以及加快淘汰落後小企業等提出了比較明確的領域和努力方向。
三是進一步提高“專精特新”和產業集群發展水平。堅持把走“專精特新”之路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途徑,把集聚發展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著力點,建立起企業間緊密的分工協作關係,努力形成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競相發展的新格局。
四是進一步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堅持把完善治理結構、推進管理創新、提升企業整體素質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基礎。除政策引導以外,更多地是對企業自身提出要求。
五是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堅持把完善服務體系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保障,力爭到“十二五”末中小企業服務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制定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市場機製作用。
問:準備採取哪些具體措施來實施成長規劃的目標和任務?
答:為實現成長規劃目標和任務,提高中小企業成長質量和效益,成長規劃提出實施兩個關鍵工程和四個行動計畫。
一是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建設工程。加快建立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與所屬重點城市、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台互聯互通的公共服務平台網路。用五年時間,在80%以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基本形成信息暢通、功能完善、服務協同、資源共享、供需對接便捷的中小企業服務平台網路,培育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形成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是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建設計畫。支持中小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參與國家科技計畫項目、軍民兩用技術開發和產業化;實施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推進工程,開展“專利服務中小企業”活動,促進智慧財產權開發運用;支持建立技術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服務;促進產學研合作;加強質量和標準工作,推動中小企業開展質量承諾活動,建立質量誠信體系;加強中小企業品牌建設指導,為中小企業提升品牌價值提供技術支撐;推動中小企業開展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創建活動,提高標準化管理水平。
三是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按照“政府倡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原則,加快信息技術在中小企業核心業務環節的普及推廣和深化套用。重點是:加強分類指導,提高中小企業生產裝備、經營管理和決策環節的信息技術套用水平,加強信息安全防護;建立健全信息化服務平台,重點建設面向區域、行業中小企業的研發、管理、電子商務、電子簽名與認證、信用融資等信息化套用服務平台;培育示範企業,宣傳推廣典型企業經驗;以中小企業需求為導向,完善中國中小企業信息網,提高服務能力和質量,發揮橋樑紐帶作用,整合和帶動更多優質服務資源參與中小企業信息服務。
四是創辦小企業計畫。明確“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以創業促就業”的工作方針,重點培育創業主體、強化創業培訓、深化創業服務、支持建立小企業創業基地、建立和健全創業輔導服務隊伍,以及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創業培訓、輔導服務的工作機制,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五是中小企業管理提升計畫。引導中小企業加強管理和管理創新,努力提高規範管理和科學管理水平。推廣中小企業管理創新經驗,通過標桿示範,推動中小企業提高管理水平。鼓勵開展管理諮詢服務,幫助中小企業改善管理。繼續實施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啟動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專項,提高中小企業管理人員素質。
六是中小企業市場拓展計畫。發展專業市場,推廣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等現代經營方式。推廣“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支持中小企業利用內貿信用險拓展內貿市場。鼓勵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作參與政府採購活動。支持建立中小企業產品技術展示中心,鼓勵中小企業利用電子商務拓展市場。繼續辦好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政策。加大出口信用保險以及各類出口信貸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扶持和鼓勵中小企業到境外開展投資併購,收購技術和品牌,帶動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和幫助中小企業運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維護企業合法權益。規範中小企業進出口經營秩序。務實推進中小企業國際經貿交流和合作。
問:實施成長規劃需要哪些條件保障?
答:主要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措施、加強融資支持、強化公共服務、搞好統計監測五個方面的內容。
加強組織領導方面,一是充分發揮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作用,加強政策協調;二是各級地方政府及其中小企業管理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統籌安排中小企業各項工作,推進規劃任務的落實;三是調動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服務組織的積極性。
完善政策措施的重點:一是全面落實和完善現有政策措施的同時,根據新情況新問題研究制定新政策,進一步營造有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二是工作重心將逐步向小型微型企業傾斜,更加注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更加注重扶持小型微型企業,改善對小型微型企業的服務。此外,要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惠及更多小企業。
加強融資支持方面,一是全面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政策,重點加強和改善小企業金融服務。二是加快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推動信用信息共享。三是完善多層次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提高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能力。四是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繼續壯大中小企業板市場,積極發展創業板市場。探索發展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特點的債券融資等創新產品。
強化公共服務方面,一是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效率,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二是加強信息服務,及時發布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行業動態等信息,逐步建立中小企業市場監測、風險防範和預警機制。三是加大對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投資。
搞好統計監測方面,一是要按照今年新頒布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分類統計、監測、分析和發布制度,加強對規模以下企業的統計分析工作;二是要及時、準確地把握中小企業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切實提高中小企業經濟運行形勢分析水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