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背景
20世紀50年代是二戰之後兩極格局對峙最為激烈的時期。隨著冷戰的逐漸展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兩個陣營不僅在政治制度與軍事實力上展開全方位競爭,還圍繞著兩種不同的經濟發展道路展開了激烈較量。一五期間,中國身處社會主義陣營,對外採取“一邊倒”的外交策略。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進行政治孤立、經濟制裁與軍事封鎖,導致相比於戰後處於資本主義陣營的日本與西歐各國,中國無法充分利用資本主義陣營充足的資金與先進的技術進行經濟建設。另一方面,蘇聯與一些東歐國家以資金與技術援助的形式積極支持中國的經濟建設,來自蘇聯與東歐的經濟援助在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尤其是一五計畫實施期間,韓戰的爆發加劇了東北亞的緊張局勢。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依然沒有放棄顛覆大陸的企圖,中國周邊的戰爭威脅並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發展經濟、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成為執政者最為關心的問題。
對於當時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而言,無論是資本主義陣營還是社會主義陣營,重建或者恢復一個較為完整的工業化體系是最為重要的任務,對於大多數新興的原殖民地國家而言,加快工業化進程並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化體系更是成為鞏固與維持政治獨立的經濟前提。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場工業化的浪潮。
在國內,國民經濟已經得到全面恢復與初步發展,政治趨於穩定,經濟秩序恢復正常,社會秩序較為安定,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全國人民的一致要求,為大規模展開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計畫內容
具體內容詳見參考人民網資料:
制定實施
第一個五年計畫,早在1951年春開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經委(簡稱中財委)著手試編。1954年4月,中央成立編制五年計畫綱要8人小組,陳雲任組長,開始全面編制工作。到1955年3月31日,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同意中央委員會提出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報告。同年6月,中央對“一五”草案作了適當修改,建議由國務院通過並提請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1955年7月30日通過)。
第一個五年計畫的主要任務有兩點,一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加快推進各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工業化建設方面,一五期間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對重工業和輕工業進行技術改造;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裝備農業;生產現代化的武器,加強國防建設;不斷增加農業和工業消費品的生產,保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五計畫選擇了與蘇聯類似的工業化道路,即高積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模式。以重工業為核心是這一時期工業化的鮮明特色,由於中國的工業化基礎十分薄弱,蘇聯式的工業化道路能幫助中國在較短時期內快速建立全面工業化的基礎,將中國由自給自足的農業國轉變為現代化的工業國,此外,新政權急需發展的國防工業也需要重工業的支持。
在社會主義改造方面,一五計畫規定:要建立對農業、手工業、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並且,根據1953年中國共產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五時期國家通過三大改造把私有經濟納入計畫軌道,支持和保證國家工業化建設。1953年開始,農村開始進行農業合作化,合作化開始之初是以農民自願為原則,漸進推進。到1955年,由於工業化的需要,合作化運動出現了超高速度發展的猛烈浪潮,合作化進程被大大提前,雖然在農業領域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是卻遺留下許多問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1953年底以前著重發展以加工訂貨為主的初級與中級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從1954年起,開始轉入重點發展公私合營這種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1955年開始,隨著農業合作化的加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隨之加速。到1956年,除了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基本實現了公私合營,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從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發現,雖然公有製成分取代私有成份是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的,但是具體的改造進程卻受工業化進程的深刻影響。為了滿足重工業的快速發展,農業與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被人為加速。社會主義改造的迅速完成雖然在短期內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但是遺留下了許多問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
除了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之外,一五計畫時期計畫經濟體制也得到了完全確立。有明顯蘇聯色彩的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不僅是工業化高速推進的需要,也是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的普遍特點。國家開始干預國民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市場的作用開始被削弱。
完成成就
社會主義改造
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
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占了絕對的優勢。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1.8%降低到3%,資本主義經濟由7%降低到1%以下。
基本建設
五年內全國完成投資總額為550億元,其中國家對經濟和文教部門的基本投資總額為493億元,超過原來計畫427.4億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資產460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
固定資產原值的1.9倍。五年內施工的工礦建設項目達一萬多個,其中大中型項目有921個,比計畫規定的項目增加227個,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產的有428個,部分投入生產的有109個。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建設項目,到1957年底,有135個已施工建設,有68個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產。中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工具機、精密儀表、
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塑膠、無線電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實力。
工業發展
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的國民收入比1952年增長53%。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畫21%,比1952年增長128.5%。原定五年計畫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7%,實際達到18%。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工具機產量達2.8萬台,比1949年增長17.7倍;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糖86萬噸,比1952年增長92%。
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發展。1957年農業總產值完成原計畫101%,比1952年增長25%,平均每年增長4.5%。糧食產量1957年達到3900億斤,比1952年增長19%;棉花產量為3280萬擔,比1952年增長25.8%。糧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7%和4.7%。五年內全國擴大耕地面積5867萬畝。1957年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6.745萬畝,完成原定計畫101%。五年內全國新增灌溉面積21.810萬畝,相當於1952年全部灌溉面積的69%。
交通運輸
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裡程達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幹線、複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
寶成鐵路、鷹廈鐵路、
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後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裡程達到25萬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
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民生改善
1957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達到637元,比1952年增長42.8%,農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費水平,1957年達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衛生、科學、藝術事業也有很大發展。第一個五年計畫的超額完成,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並初步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