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區間農業氣候條件的相似程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氣候相似原理
- 外文名:agroclimatic analogy
- 相關術語:農業氣候指標
- 學科分支:氣候學
描述,發展,研究方法,意義,
描述
20世紀初,德國林學家邁耶爾(Mayer)在研究樹木引種時首次提出氣候相似原理的學說,他提出該原理的目的是使農業充分利用氣候資源。邁耶爾認為木本植物引種成功的最大可能性是要看原產地氣候條件與引種地的是否相似。後來的生產實踐證明,將某一物種引到相似氣候環境的地區時,成功的機率較大。這就是農業氣候相似。
發展
邁耶爾提出的氣候相似理論主要採用以溫度為主的幾個氣候指標,他用代表溫度條件的植物簡單把北半球劃分為6個林帶,認為在6個林帶內遷移植物是可以的。1923—1931年,蘇聯植物地理學家瓦維洛夫通過大規模的蒐集,對各大洲約60個國家的數萬份品種材料進行比較分析後,提出了主要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學說。他認為引種某一植物時,要了解其生態適應性和地理分布。1947—1961年,美國生態學家諾頓遜以北美洲為標準,研究了世界上其他地方與北美洲的農業氣候相似情況。1972年蘇聯生態學家戈利別爾格按已知作物生長可能性的農業氣候指標(如積溫等)尋找了農業氣候相似區,同時根據世界各地的分布狀況指標,編制了世界農業氣候相似圖集。
研究方法
兩地氣候或農業氣候的相似程度與引種成功的機率成正相關。相似程度的大小通常用相似距離度量。在確定了引種地A和引種源地B後,選取分析氣象要素,例如溫度、降水和光照等,就可以進行相似距離的計算。但應注意,選取作物生長關鍵時期的關鍵農業氣候因子作為對比分析因子,是引種成功的關鍵。
意義
氣候相似原理隨著實踐的發展,套用範圍不斷擴大。氣候相似原理不僅能科學指導農業生物引種,而且為技術引進、農業結構調整、氣候區劃和農業氣候區劃發展以及動植物檢疫分析和發展特種農畜產品等方面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