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側開眶術是治療球後腫瘤的一種標準手術入路。1888年Kronlein首先提出外側開眶術用於切除皮樣囊腫,其切口呈“U”形。1953年Berke和Reese改良了切口,過渡到外眥水平切口30~35mm。後來人們稱此切口為Kronlein-Berke-Reese切口。之後Wright又將此切口改良,不切外眥而將切口弧形轉向眶外上緣,以利於淚腺上皮性腫瘤的切除。
目前由於影像學的發展,如超聲、CT和MRI的套用,使眼眶腫瘤在術前即可做出較精確的定位和定性診斷,並可逼真地描繪出腫瘤的位置、形狀,從而加深了醫生術前對眼眶腫瘤的了解。由於外側開眶可以結合其他術式,所以它已成為當今最常用的開眶術式。如結合內側開眶治療眶內側的腫瘤,與上部開眶結合治療眶上部的腫瘤等。
手術名稱,分類,ICD編碼,適應症,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
手術名稱
“S”形切口外側開眶
分類
眼科/眼眶手術/外側開眶術
ICD編碼
16.0907
適應症
“S”形切口外側開眶適用於:
1.較大的淚腺上皮性腫瘤。
2.眶外上方位置較深的皮樣或表皮樣囊腫。
3.眶上部或眶內上方較大的腫瘤,尤其已延至眶尖的腫瘤。
麻醉和體位
一般採用全麻或強化麻醉加局部麻醉。仰臥位下施術。
。
手術步驟
1.切口 自眶上緣外上方眉弓下緣起始初切開皮膚(或皮膚切口自滑車外側開始,至外側時轉向水平切口),沿眶緣切口,達外眥時水平轉向外側,使切口呈“S”形,此術亦稱Wright改良手術。此切口較好地暴露淚腺凹,其術中眶外上方的暴露優於切開外眥部的外側開眶,故更適於淚腺上皮性腫瘤或皮樣囊腫或眶內上方腫瘤的手術切除。此切口的另一優點是不切外眥,以保證外眥部的良好外觀。
外上方的皮膚切口可延長至內側達滑車部,以利於上方腫瘤的切除。
國外有學者喜歡用上瞼皺褶向外延長成外側開眶術。
2.切開並分離骨膜 置牽張器暴露眶外緣,沿眶外緣3~5mm弧形切開骨膜,再於切口兩端上下各做一橫切口。如準備切開眶上緣,可將骨膜切開範圍延至眶上緣滑車外側,下部切口位於眶下緣水平,並使切口呈“工”形,此切口做下部分離時較常規外側開眶困難。用骨膜剝離子將骨膜向周圍分離,並將眶內骨膜分開。分離顳凹顳骨時剝離子應始終深向顳凹,防止垂直分離進入顳肌內,引起顳肌出血。由於顳肌與眶顴骨緣粘連,用刀沿骨緣淺切開,再向顳凹下分離較容易。眶外側骨壁暴露的範圍上達顴額縫,下至眶底。骨面出血用骨蠟止血或電灼。眶內骨膜分離的深度1.5~2.0cm。
3.鋸開眶外壁 用往復式電鋸或氣鋸,將眶外壁鋸開。其優點是時間短,切口整齊,是較理想的外側開眶方法。較先進的電鋸還可調速,但鋸片多較長,應注意切口深度。眶外壁骨瓣上端的切口儘可能靠外上或眶上緣中部,以利於病變的切除。也可連同骨膜一併鋸開後骨折。根據術中需要咬除或磨除眶外壁後端,以利於眶後部的充分暴露。如需要可將眶上緣一併切開,擴大術野。
眶上緣的切開可在滑車外側及眶上緣上5mm用矢狀鋸鋸開眶上緣表面,再用骨鑿鑿開骨縫,連同眶外壁一同取下。
4.摘除腫瘤 此切口用於切除淚腺上皮性腫瘤或皮樣囊腫時,根據腫瘤的位置行水平或“T”形骨膜切開。剪開骨膜之前,外眥水平做一標記線,利於術終時縫合。以淚腺上皮腫瘤為例,上端眶內骨膜切口應於腫瘤的最內上緣,直剪剪開腫瘤和骨膜達腫瘤後極部(術中將腫瘤連同骨膜一併切除)。再剪開腫瘤外下方的骨膜至腫瘤後部,用組織鉗將腫瘤前端的骨膜提起,分離腫瘤骨膜與骨壁間達腫瘤後極部。當腫瘤完全游離後,用腦膜剪自腫瘤後極剪斷,完整取出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