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

艾思奇

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出生於雲南省騰衝縣和順鄉水碓村。蒙古族,原名李生萱。中共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生前是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副校長。

艾思奇於1930年考入日本福岡高等工業學校採礦系;1934年6月任職於《申報》報社;193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0月奉調至延安工作,先後任教於陝北公學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1938年任教於延安馬列學院,並任哲學研究室主任;1939年任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秘書長;1945年8月任《解放日報》副總編輯;1946年任《解放日報》總編輯;1947年任職於華北大學,並任四部(研究部)副主任,哲學研究室主任;1948年10月任職於中央馬克思列寧學院,歷任哲學教研室教員、教研室主任,校黨委常委;1955年6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6年赴波蘭參加國際哲學討論會;1960年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副校長;1966年3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56歲。

艾思奇畢生致力於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思奇
  • 國籍中國
  • 民族蒙古族
  • 出生地:雲南省騰衝縣和順鄉水碓村
  • 出生日期:1910年3月2日
  • 逝世日期:1966年3月22日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代表作品:《大眾哲學》、《哲學與生活》
  • 主要成就: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原名:李生萱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人物紀念,

人物生平

1910年3月2日,艾思奇出生於雲南省騰衝縣和順鄉水碓村。
1925年,考入雲南省立一中。
1927年—1928年,在日本學習日語,補習功課,並自修德文。
1928年5月,回歸中國。
1930年,考入日本福岡高等工業學校採礦系。
1934年6月,任職於《申報》報社。
193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10月,奉調至延安工作,先後任教於陝北公學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1938年,任教於延安馬列學院,並任哲學研究室主任。
1939年,任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秘書長。
1945年8月,任《解放日報》副總編輯。
1946年,任《解放日報》總編輯。
1947年,任職於華北大學,並任四部(研究部)副主任,哲學研究室主任。
1948年10月,任職於中央馬克思列寧學院,歷任哲學教研室教員、教研室主任,校黨委常委。
1955年6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56年,赴波蘭參加國際哲學討論會。
1960年,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副校長。
1966年3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56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艾思奇從事新哲學通俗化的探索實踐。1934年,寫出《哲學講話》,成為實踐哲學大眾化的開端。這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入門書”,用生活實例、通俗的語言和形式,闡述了新哲學的基本原理。《大眾哲學》適應革命鬥爭需要,啟發引導人們追求真理、探尋改造中國與世界之路,起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啟蒙作用。許多青年在其影響下走上革命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初,艾思奇投入為提高人民民眾的政治覺悟和馬克思主義水平,開展學習社會發展史活動這項工作。他指出:全國人民為了掌握思想武器,要經過這一學習、教育,系統地掌握幾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艾思奇緊緊把握這一精髓,重視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以說明中國實際問題,總結中國共產黨歷史經驗,並升華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
艾思奇始終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和方法。他常講,理論工作者不論講課或寫文章,都要努力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分析研究說明和解決實際問題。他在自己的哲學理論工作中,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哲學理論的中國化、現實化。他認為,哲學的中國化、現實化不是書齋課堂里的運動,不是濫用公式的運動,而是要從實踐中吸取哲學的養料,發展哲學的理論。要根據每一時期的經驗,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理論,而不是把固定了的哲學理論,當作支配一切的死公式;要把這一發展的哲學理論拿來套用,指導思想行動。
1958年,艾思奇發表題為《破除迷信,立科學,無往不勝》的文章,讚揚民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又強調必須採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他指出:“破除迷信後一定要立科學,而一點也不能離開科學,沖天的幹勁一定要與實事求是的精神結合起來,是我們一條重要經驗。”
  • 學術論著
艾思奇的主要著作有《大眾哲學》《哲學與生活》《毛澤東同志四篇哲學著作輔導提綱》《新哲學論集》《思想方法論》《如何研究哲學》《新哲學大綱》《歷史唯物論—社會發展史》《辯證唯物主義講課提綱》等。

人才培養

  • 講座培訓
1951年3月,艾思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舉辦“社會發展史講座”,當時全國組織收聽和學習這個講座的有50餘萬人,一時成為全國最大的“課堂”。講稿被編印成書—《歷史唯物論·社會發展史》,出版發行達100多萬冊。
  • 課程建設
艾思奇在中央馬克思列寧學院任教期間,講授“辯證邏輯”“自然辯證法”“西洋哲學史”“辯證唯物主義”等課程;在北京大學文學院講授“社會發展史”大課;在北京大學哲學系開設“辯證唯物論”“歷史唯物論”“馬列原著”等課程;在中國人民大學講授了“社會發展史”等課程。
  • 教材編著
艾思奇編著的《大眾哲學》被學校和部隊作為提高幹部政治文化水平的教科書;另負責主編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教材。

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55年

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35年—1936年
讀書雜誌》編輯
1937年
陝甘寧文化界協會主任
1945年4月
1954年9月—1959年4月
1956年9月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艾思奇的父親李曰垓早年加入同盟會,曾在護國討袁鬥爭中任蔡鍔護國軍第一軍秘書長,是“護國軍出師討袁檄文”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後因反對軍閥唐繼堯被迫流亡香港。艾思奇的長兄李生莊是“五四”時期雲南學生運動領導人之一,長期從事進步活動、宣傳革命思想,參與創建了雲南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大同社。在父兄的影響下,艾思奇從小就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和哲學知識的薰陶。
  • 婚姻家庭
艾思奇的妻子是王丹一曾任中央黨校政策研究室支部委員。

人物評價

“艾思奇一生淡泊名利、樸實無華,光明磊落,兩袖清風。”(中共中央黨校評)
“艾思奇是中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人民大學校友會評)
“和艾思奇一樣著作等身的學者,在他的同時代人中並不少見,但像他這樣自覺地為祖國和人民大眾的利益而寫作、為革命和建設而戰鬥、集學者和戰士於一身的哲學家,卻是屈指可數。艾思奇是名副其實的人民哲學家。”(《艾思奇全書》第一卷序評)
“艾思奇是中國傑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也是‘黨在理論戰線上的忠誠戰士’。”學習強國評)
“艾思奇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優秀代表,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普及作出了卓越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評)
“艾思奇是中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革命家。他的哲學學術生涯和革命生涯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他一生刻苦學習,勤奮寫作,立場堅定,忠於黨,忠於祖國和人民,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奮勇戰鬥,為在中國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評)
“艾思奇獨立思考、刻苦研究、嚴謹治學,一生致力於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教育、傳播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評)
“艾思奇把畢生的心血和智慧都獻給了黨和人民的哲學理論事業,是人民的哲學家,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第一人。”(《光明日報》評)

人物紀念

  • 紀念展館
艾思奇紀念館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和順鎮水碓村,故居總面積2416.4平方米。1980年,艾思奇夫人王丹一及其弟李生勉等將這所房屋捐贈給騰衝縣人民政府。經修繕後於1984年建立“艾思奇紀念館”對公眾開放,故居共有展室三個,以文字、圖片、實物為展示手段,以艾思奇的生平事跡為主線,科學、規範的展出艾思奇生平事跡、哲學成就及貢獻, 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