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3年,中蘇合辦成立“礦山技術學校”金屬科的一個教研組。
1955年,“礦山技術學校”改名成立“烏魯木齊礦山學校”時,該教研組改名為地質科。
1958年,“新疆礦冶學院”成立時改名為礦山系,並開始招收“金屬礦產、石油地質勘探”2個專業的本科生。
1966年,“新疆礦冶學院”更名為“新疆工學院”時,仍保留礦山系,下設礦產普查與勘探、金屬礦產地下開採和礦山機械3個本科專業。
1979年9月,撤消金屬礦產地下開採和礦山機械2個專業,保留礦產普查與勘探一個專業,礦山系改為地質系。
1991年至1993年間,採礦工程專業(原金屬礦產地下開採專業)恢復招生,由於當時行業不整齊等原因,1994年開始採礦工程專業停止招生。隨著改革開放和新疆對人才的需求,1998年經自治區教委批准,原“地質系”改名為“資源與環境工程系”,下設資源勘查工程與技術(礦產普查與勘探),勘查技術與工程(水文與地質工程)及環境地質工程與技術3個專業。
2000年12月30日,“新疆工學院”和“新疆大學”合併,成立新的“新疆大學”時,原新疆工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系”和原新疆大學的“資源、環境、信息科學系”合併成立了“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下設“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系統”、“環境科學”、“生態學”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等7個專業。
2008年1月,“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等地礦類專業從“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分離,成立了“地質與勘查工程學院”,同年“採礦工程”專業恢復招生,2008年“地質與勘查工程學院”的“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和“採礦工程”3個本科專業均獲批為自治區重點產業急需緊缺專業。
2012年,“地質與勘查工程學院”改名為“地質與礦業工程學院”。
2015年,“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撤銷,獲批建立“地質工程”專業。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21年6月,學院下設3個系,3個本科專業。
系:資源勘查工程系、勘查技術與工程系、採礦工程系
本科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工程、採礦工程
師資力量
截至2021年6月,學院有教職工75人(含援疆1人、對口支援1人),包括專職教師60人,專職實驗員6人,行政人員9人。其中:教授6人(含對口支援1名)、副教授28名(含援疆幹部1名、高級實驗師1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1人(含援疆1人、對口支援1人);近三年先後引進中國國內外具有博士學位青年教師17名。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王文峰
新疆大學天山學者特聘教授:王文峰
學科建設
截至2021年6月,學院擁有2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資源與環境
自治區級重點學科:礦產普查與勘探
教學建設
截至2021年6月,學院擁有國家第一類特色專業1個,自治區重點產業緊缺人才專業3個,自治區“創新創業示範”重點專業1個,自治區一流本科建設專業1個,自治區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獲批建設“遙感地質學”一流本科專業金課;獲批“現代化礦井虛擬仿真教學系統實驗室”建設。
國家第一類特色專業:資源勘查工程
自治區重點產業緊缺人才專業: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採礦工程
自治區“創新創業示範”重點專業:資源勘查工程
自治區一流本科建設專業:資源勘查工程
自治區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地質與採礦工程自治區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020年,獲批的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順利結題,每年均獲得自治區教學改革項目1項。2021年兩名教師在“第三屆全國大學青年教師地質課程教學比賽”分別獲得特等獎和二等獎;學生參加全國高校採礦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大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創新杯”全國大學生地球物理知識競賽等學科競賽,獲獎總數達20餘項。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6月,學院已建成新疆中亞造山帶大陸動力學與成礦預測自治區重點實驗室、礦產資源生態環境保護性開採自治區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新疆礦產資源勘探及檢測工程研究中心、新疆煤層氣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部級學科建設平台。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6月,近兩年,學院共二人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2020年全院獲得科研經費2600萬元,承擔各類科研項目65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項。
文化傳統
據2022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曾開展“勿忘國恥 吾輩自強 以史為鑑 開創未來”主題黨日活動、“光碟行動”接力活動、“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主題黨日活動等。
現任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