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奪嫡
- 拼音:duó dí
- 釋義:以支子取代嫡子的地位
- 屬性:漢語詞語
釋義,出處,歷史延革,
釋義
1.亦作"奪適"。 2.封建社會君位世襲﹐以庶子嗣位而廢其嫡子者﹐謂之"奪嫡"。
出處
《漢書·梅福傳》:“諸侯奪宗,聖庶奪適。” 顏師古 註:“適讀曰嫡。”
歷史延革
以支子取代嫡子的地位。封建時代,帝王之家,支子因受寵或賢明,得以嗣位,而廢嫡子,皆稱奪嫡。如隋煬帝之取代楊勇,唐太宗之取代建成等。《史記.周本紀》:“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取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漢書.梅福傳》:“諸侯奪宗,聖庶奪適。”顏師古註:“如淳曰:奪適,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是也......師古曰:適,讀曰嫡。”《隋書.高祖紀下》:“[二十年冬十月]乙丑,皇太子勇及諸子並廢為庶人......十一月戊子,天下地震,京師大風雪。以晉王廣為皇太子。”楊廣,即隋煬帝。《新唐書.高祖紀》:“[九年六月]庚申,秦王世民殺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癸亥,立秦王世民為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