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騰敖包鎮

阿拉騰敖包鎮

阿拉騰敖包鎮是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下轄的5個蘇木鎮之一。阿拉騰敖包鎮位於阿拉善地質板塊三旗交會處,北與蒙古國接壤,東與阿左旗諾日公蘇木毗鄰,西與額濟納旗雅乾、拐子湖等地相鄰。總面積 28654平方公里,邊境線長 45.25公里 ,距旗政府所在地 296公里 ,是阿拉善右旗唯一的邊境蘇木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阿拉騰敖包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
  • 面積:28654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氣候
  • 車牌代碼:蒙M
基本情況,基礎設施,產業結構,概況,沿革,行政區劃,特色村,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一體化進程,

基本情況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以戈壁、丘陵和沙漠為主,境內無地表流徑,植被稀疏、生態脆弱。全鎮 13個嘎查、1個社區,總人口782戶2889人,其中,蒙族2205人,漢族684人,少數民族占全鎮人口的76%,牧業人口2471人。2006年12月末牲畜總頭數14350頭(只),其中駱駝11050峰,舍飼養殖牲畜1600頭(只)。可利用草場面積14720平方公里,其中沙化、退化草場面積9000萬平方公里。天然梭梭林面積300萬畝,為全旗梭梭林總面積的92%,現已圍封230萬畝。年產肉蓯蓉60噸(乾)。
阿拉騰敖包鎮

基礎設施

交通便利,省道317線橫貫全鎮 60公里 ,通村公路 5條,全長 230公里 ,對阿拉騰敖包鎮發展路邊服務業、沙漠旅遊業和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產業產生了重大影響。阿拉騰敖包鎮位於華北和塔里木兩大板塊結合部位的阿拉善地台處,地質構造複雜,岩漿活動頻繁,為各類礦產資源的生成和儲藏提供了良好的地質環境,北山成礦帶橫貫全境,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螢石、金、銅、鐵、鎳、錳、鈾、石膏、矽石、鹽硝、瑪瑙奇石等 30多個礦種,50多處礦產地,20多處礦化地,其中,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2處,小型礦床6處,已形成規模開發利用的主要有金、鹽、螢石、鐵等礦產資源。但由於地質勘探工作力度小,資源家底至今沒有摸清。

產業結構

通過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全鎮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 2006年,完成財政總收入300萬元,超額完成10萬元,比2005年增加70萬元,增長30.43%;財政支出459.4萬元,比2005年減少了0.0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43元,比2005年增加724元,增幅17%。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全鎮現有農牧業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國土資源管理所、衛生所、信用社共5個事業單位,有塔木素工作站、塔木素邊防派出所、筍布爾邊防派出所、林業公安派出所、塔木素衛生工作站、公益林管理站、中國石油公司第四經營部等7個派駐單位。鎮駐地常住人口650人,其中機關在職幹部職工36人,事業單位在職職工45人(不含派駐單位)。

概況

阿拉善右旗轄鎮。位於旗境東北部。面積4238平方千米,總人口658戶1604人(2011年),蒙、漢、回3個民族組成,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8%。轄1個社區、6個嘎查。鎮政府駐哈日博日格,距旗政府280千米。烏山公路過境。景點有拜興高勒鹽湖,建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沙日格廟,庫熱圖廟等。

沿革

“阿拉騰敖包”系蒙古語譯音,阿拉騰意為“金”,敖包意為“照子”。鎮境內有金礦,民間開採時礦內立有土照壁(金照子)。解放前後屬阿拉善旗雅布賴巴嘎、巴音諾爾公巴嘎、巴倫沙爾扎巴嘎、樹貴巴嘎所轄。1954年將一部分劃歸阿拉善旗第五蘇木,另一部分劃歸阿拉善旗第四蘇木所轄。1958年分屬阿拉善旗巴音諾爾公公社、塔木素格部拉格公社和烏力吉筍布日公社。
1964年由阿拉善右旗巴音諾日公公社的則勒博日格、巴音套海、查乾努如大隊和孟根布拉格公社的巴音塔拉大隊及筍布日公社的滾達來大隊單獨劃出設立阿拉騰敖包公社,駐額日格特布格。1969年冬劃歸阿拉善左旗管轄。1972年公社機關遷至查乾努如。1979年重歸阿拉善右旗管轄。1984年改蘇木。1996年?,面積3327平方千米,人口0.1萬人,蒙古族占55.3%,轄則勒博日格、滾達來、阿日格楞台、巴音塔拉、查乾努日、巴音套海6個嘎查。
1999年,原筍布日蘇木的固日班圖拉嘎嘎查劃入。2006年3月,撤銷塔木素格布拉格鎮、阿拉騰敖包蘇木,合併設立阿拉騰敖包鎮。鎮駐地查乾努如。轄境南北長約283千米,東西寬約276千米,總面積28654平方千米,總人口3007人(摘自《阿拉騰敖包鎮志》,約2007年數據),其中牧業戶675戶2471人,少數民族占全鎮人口的78%;轄宗乃1個社區和查乾努如等13個嘎查。
2012年初,將阿拉騰敖包鎮的胡樹其、恩格日烏蘇、布勒呼木德勒、格日勒圖、阿拉騰圖雅、烏仁圖雅、布日德7個嘎查(24327平方千米、1500人)劃出設立塔木素布拉格蘇木。調整後,阿拉騰敖包鎮轄1個社區、6個嘎查。

行政區劃

152922105:~001 121曙光社區 ~200 220查乾努如嘎查 ~201 220巴音套海嘎查 ~202 220巴音塔拉嘎查 ~203 220則勒博日格嘎查 ~204 220滾達來嘎查 ~205 220固日班圖拉嘎嘎查 ~206 220格日勒圖嘎查 ~207 220烏仁圖雅嘎查 ~208 220阿拉騰圖雅嘎查 ~209 220布勒呼木德勒嘎查 ~210 220胡樹其嘎查 ~211 220布日德嘎查 ~212 220恩格日烏蘇嘎查

特色村

【則勒博日格嘎查】面積440平方千米。有蒙漢兩個民族50戶165人(摘自《阿拉騰敖包鎮志》,約2007年數據,下同)。則勒博日格系蒙古語,則勒:條形,博日格:白茨。1958年建隊時以境內一條形白茨地之意命名,屬巴音諾爾公公社。1964年劃歸阿拉騰敖包公社管轄。1984年改建為嘎查。
【滾達來嘎查】嘎查駐地滾達來。面積555平方千米。有蒙漢兩個民族29戶110人。滾達來系蒙古語,意為深海。1958年建隊時以駐地名稱命名,屬烏力吉筍布日公社。1962年歸屬筍布日公社,1964年劃歸阿拉騰敖包公社。1984年改建為嘎查。
【巴音塔拉嘎查】嘎查駐地襖布都格。面積1372平方千米。有蒙漢兩個民族93戶330人。巴音塔拉系蒙古語,意為富饒的草原。1958年建隊時以境內茂密的草灘之意命名,屬塔木素格布拉格公社。1961年歸屬孟根布拉格公社,1964年劃歸阿拉騰敖包公社管轄。1984年改建為嘎查。
【巴音套海嘎查】嘎查駐地巴音套海。面積366平方千米。有蒙漢兩個民族33戶118人。巴音套海系蒙古語,意為茂密的草灣。1958年建隊時以駐地名稱命名,屬巴音諾日公公社。1964年劃歸阿拉騰敖包公社管轄。1984年改建為嘎查。
【查乾努如嘎查】嘎查駐地查布根次。面積494平方千米。有蒙漢兩個民族39戶135人。查乾努如系蒙古語,查乾:白,努如:梁。1958年建隊時以境內的一條白土梁命名,屬巴音諾日公公社。1964年劃歸阿拉騰敖包公社管轄。1984年改建為嘎查。
【固日班圖拉嘎嘎查】嘎查駐地固日班阿拉達。面積1011平方千米。有蒙漢兩個民族25戶87人。固日班圖拉嘎系蒙古語,固日班:三個,圖拉嘎:意為三個鼎形實體。1958年建隊時以境內的三座鼎形疙瘩命名,屬烏力吉筍布日公社。1962年劃歸筍布日公社。1984年改建為嘎查,屬筍布日蘇木。1999年劃歸阿拉騰敖包蘇木管轄。

基礎設施建設

鎮駐地水網改造工程的落實,徹底改變了居民長期飲用高氟水的歷史,實現居民飲水全天候供應;S317線黑色公路橫貫該鎮境內達60公里 ,為該鎮發展路邊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新建礫石公路4條,總長達110公里;10KV高壓輸變電工程滿足了鎮區生產生活用電;農牧區無線電話、小靈通、行動電話的開通,極大地滿足了廣大農牧民民眾的通訊需求;黨政辦公大樓落成及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改善了政府辦公條件,最佳化了服務環境;廣播電視的更新換代使居民的收視內容更加豐富。2006年9月,該鎮被審評為全區100個重點鎮之一。

城鄉一體化進程

以 “ 三個有利於 ” 為標準,從營造環境、改善服務體系等方面入手,扶持好的、引進新的、為城鄉一體化發展創造更加靈活的體制和政策環境。按照 “ 高起點規劃,多渠道籌資、大力度建設、精細化管理 ” 的原則,以鎮黨政辦公大樓為中心,新建了鎮政府樓待室、二級單位辦公室及院落建設、邊防派出所辦公樓、阿拉騰敖包鎮衛生所、則力博日格嘎查活動場所和中國聯通通訊塔的相繼完工,使該鎮 “ 文明高效辦公區 ” 已初具規模。結合公益林效益補償政策和移民搬遷工作,為了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實現牧區人口向政府所在地有序轉移,增強城鎮人口集聚效應,籌集資金 32萬元,新建二三產業商服門面房8套,並扶持沿路居民房進行了舊房改造工程, “ 路邊經濟區 ” 成效突現。有利地加快了人文環境的改善和路邊經濟的發展步伐,發揮了對外開放、服務全鎮牧民的橋頭堡作用,樹立了阿右旗快速發展的 “ 東大門 ” 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