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前月季

臘前月季

《臘前月季》是南宋詩人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寫月季花的季節特徵;頷聯重點描繪了月季花開放時的形態和色澤;頸聯以桃李作比,透露出月季花的別有香味,以雪梅作比,又襯托著月季花的盎然英姿;尾聯寫詩人的獨特感受,表露了詩人臘月前見月季的欣喜之情。全詩語言生動,新鮮活潑,且結構謹嚴,層層描繪,既有對月季花的精勾細摹,又有詩人的感情抒發,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有較好的藝術效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臘前月季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楊萬里
  • 作品出處:《誠齋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臘前月季1
只道花無十日紅,此花無日不春風2
一尖已剝胭脂筆3,四破猶包翡翠茸4
別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折來喜作新年看5,忘卻今晨是季冬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臘:指臘月,古代在農曆十二月里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曆十二月叫臘月。
2.“此花”句:月季花月月開放,花期長達二百餘天,故云。春風,喻和悅的神采,也表示朝氣蓬勃,奮發有為。
3.尖:月季花蓓蕾的頂端,此指月季花苞。剝:猶言綻開。胭脂筆:形容胭脂色的毛筆,是詩人為形容月季花蓓蕾初綻而作的比喻。
4.四破:形容月季花完全展開時的形態。翡翠茸:翡翠般的細茸。翡翠,一種綠色、蘭綠色或白色中帶綠色斑紋的玉石,這裡是取其顏色形容花蕊。
5.新年:指早春。
6.季冬:冬季的第三個月,猶言深冬、隆冬。

白話譯文

原只想花開後紅艷不了幾天,誰知月季花開了,丰姿婀娜,天天滿臉春風。
一朵剛從含苞未放的花蕊中伸出,一朵已衝破綠色的花蒂,開出嬌艷的花朵。
月季之芳香非但桃李所能媲美,而且她還和臘梅一起,抖擻精神,傲霜鬥雪。
欣喜地把她折來,作春花觀賞,忘卻了今晨還是隆冬臘月。

創作背景

楊萬里少時學詩於江西派,後跳出其圈子,盡毀初創之詩,別開生面,創立了“誠齋體”。採取“生擒活捉”法,從自然風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稍縱即逝的詩的形象和靈感,並用“活法”創作,敏捷地反映到字裡行間,這首《臘前月季》就是一例,為詩人冬日詠月季而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紅苞逐月,四時長春,這是中國月季的最大特色。楊萬里這首七言律詩盛讚月季花期長,以及香超桃李,同梅斗雪的香氣和神韻。
此詩的標題是詠臘前月季,時候已是冬天,所以楊萬里在詩里緊緊地抓住這兩點來寫。首聯指出““只道花無十日紅,此花無日不春風”。起句很自然地入詩點題。第二句破題承起句“花無十日紅”,本世人之常見,詩人加上“只道”二字,否定了世俗之見,出了新意,讀來倍感新鮮。“無日不春風”是綱領,統領全詩詩人以滿腔的熱情,歌頌月季充滿了青春的活力,生機勃勃,奮發有為。這二句概寫,一句說百花,“花無十日紅”,二句說月季,“無日不春風”。雖不是對月季的具體描繪,有些抽象,但並不難理解,且總領兩句,已見月季特色。
頷聯具體描繪。“一尖已剝胭脂筆,四破猶包翡翠茸”,寫月季花花蕾初綻的喜人情態。這句又同上句“無日不春風”相應。用胭脂筆”摹其含苞待放時的神情意志,一“剝”字表現月季綻開時頃刻間的動作,化靜態的物象為動態美,又以“破”、“包”兩詞,狀描花萼托蕊,傲然而開。見出詩人觀察之細緻,描寫之逼真,堪稱獨步。
頸聯寫月季的濃香、風姿。“別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超”字與“斗”字仍是承首聯中的“春”字,進一步刻畫了月季的雪壓霜欺花更艷的高尚氣質。詩人在這裡特別讚美了月季傲霜鬥雪的可貴品格。不僅寫了月季的香,而且寫了月季的風姿。
尾聯是寫詩人的獨特感受。“折來喜作新年看,忘卻今晨是季冬”。頭句急轉,提出新題,尾句作答即合,點明題旨,回應開頭綜觀四時,月季“無日不春風”,即使在隆冬臘月,仍與梅花盛開雪圃“喜作”與“忘卻”兩詞用得極妙,增添了詩句的活潑性,幽默性,詼諧性。
這首《臘前月季》,傳為佳作。詩人為月季四季展濃艷,一年播芬芳,為人們生活增添樂趣的可貴品德所感,懷著深深的敬意,平平寫來。對月季的愛悅,全部蘊含在渾融的詩歌意境中。玩索有味,體味有情。語言淺顯,造境極佳,把月季寫得神韻俱優。

名家點評

湖南詩詞協會會長徐長綿:全詩像順口而出,但又新鮮潑辣,耐人尋味。南宋初期,逐漸形成了以愛國名將劉錡、岳飛韓世忠等為代表的力主抗金,收復失地,重整河山的主戰派和以宋高宗、秦檜為首的決意與金妥協,割地賠款,換取苟安的主和派。詩人讚美月季傲霜鬥雪的品格,應是對抗金愛國將領的歌頌,也是對主和派屈膝投降的暗諷。(《花鳥詩詞欣賞》)
上海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曹正文:月季花“花亘四時”,嬌艷可愛,楊萬里有一首七律寫月季可謂傳神:“只道花無十日紅,此花無日不春風。一尖已剝胭脂筆,四破猶包翡翠茸。別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折來喜作新年看,忘卻今晨是季冬。”(《米舒文存》)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孝宗初,知奉新縣,歷大常博士、大學侍讀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主張抗金。工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初學江西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擅長“活法”,時稱“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餘首。亦能文。有《誠齋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