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城(辛巴威國名別稱)

石頭城(辛巴威國名別稱)

辛巴威歷史上叫“南羅得西亞”,這個殖民主義者名字已被廢除。年輕的共和國現更名為“辛巴威”,這在當地語言中是“石頭城”的意思,來源於國境內南部非洲的著名古蹟——“大辛巴威遺址”。

基本介紹

石頭城簡介,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石頭城簡介

辛巴威歷史上叫“南羅得西亞”,這個殖民主義者名字已被廢除。年輕的共和國現更名為“辛巴威”,這在當地語言中是“石頭城”的意思,來源於國境內南部非洲的著名古蹟——“大辛巴威遺址”。辛巴威石頭城遺址位於辛巴威維多利亞堡附近的一個山谷中,是一大片石頭建築群,占地720 公頃。由於年代久遠,這座古城僅剩下一片殘垣斷壁,但當年石頭城的風采雄姿仍然依稀可辨。該城布局協調,渾然一體,湖光山色,風景秀麗。全部建築是用90 多萬塊長方體的花崗石砌成,尤其令人驚嘆的是這些石塊之間,沒有用膠泥之類的任何粘結物,而砌縫嚴密,經歷七八個世紀的風雨侵蝕,依然挺拔牢固。石頭城遺址的建築群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建在一片開闊地帶上的一座橢圓形圍城,又稱為“大圍場”,是遺址的主體;另一部分是建在一座小石山上的“衛城”。“大圍場”四周是由花崗石砌成的圍牆頂寬為2.5 米,長約240 米,面積為4600 平方米。圍牆內還築有一道內牆,呈半圓形,長約90 米。這些橢圓形建築物都是當年部落酋長們的妻室和隨從的居住用房。此外,還有一座著名的圓錐形實心塔,高達15 米,這是當年皇室用來祭祀用的石塔。
“衛城”建於一座石壁陡峭、地形險要的小石山上,一道道厚度不同的圍牆,依山傍崖,蜿蜒而下。圍牆上只開一個能容一人側身而過的狹窄石門,大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勢。從“衛城”上可以俯瞰“大圍場”,從遺址的整個布局來看,“衛城”是作防禦用的,是護衛“大圍場”的屏障。從遺址發掘出來的大量文物看,這裡原是一座相當繁華的城市。後來可能由於生產衰落和遭受災害,被迫遷移而廢棄。遺址附近有古代梯田、水渠和水井,還有很大的鐵礦坑和煉鐵工具,以及鑄錢泥范和金銀首飾等文物。在一個貨棧倉庫的遺址中,還發現了中國明代的瓷器。遺址中最珍貴的文物是“辛巴威鳥”,用淡紅色皂石雕刻,工藝精巧,造型雄健。其中的5 只石雕鳥在首都索爾茲伯里博物館內展出。如今這種皂石鳥的形象畫在國旗上,成了辛巴威人民的驕傲和國家的象徵。西方考古學者中有些人,不相信被他們看作“黑暗大陸”的人民能創造出如此燦爛的古代文明,曾企圖用“海外起源說”來加以解釋。但是經過反覆考查,證實了“石頭城”確是古代辛巴威人民的偉大創造,同埃及盧克索古城一樣,閃爍著非洲人民智慧的光輝。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石頭城遺址坐落在一片幽靜開闊、景色秀麗的丘陵之中,由於規模龐大、保存完好,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關於石頭城的身世至今仍是一個謎,沒有人能確切地說出它的建造時間和建造者的來歷。1871年,德國地理學家卡爾·莫赫最先把這個遺蹟公諸於世,之後世界各地不少學者和探險家相繼來到石頭城考察。有人認為它是阿拉伯人的作品,也有人猜測它是由來自地中海的腓尼基人於公元前建造的。然而,更多的史料證明,石頭城並非外來文明的產物,而出自當地的非洲黑人之手。一些專家推測,它建於公元11世紀至15世紀,是歷史上一個已經湮沒的帝國留存下來的遺蹟。當年的國王曾將這裡作為寢宮。由於處於貿易中心,石頭城曾經輝煌一時,但在公元16世紀初,也許是因為饑荒或乾旱的緣故,人們最終棄城而走,只留下孤零零的石頭建築群,默默地見證著這段歷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