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快車謀殺案(阿加莎·克里斯蒂創作偵探小說)

東方快車謀殺案(阿加莎·克里斯蒂創作偵探小說)

《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是英國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創作的偵探小說,屬於赫爾克里·波洛系列之一,由英國柯林斯犯罪俱樂部於1934年1月1日首次出版。

該小說圍繞發生在豪華列車“東方快車”上的一起謀殺案,講述了大偵探波洛在殺機四伏的列車上撥開重重迷霧,最終在十二個嫌疑人中鎖定真兇的故事。小說探討了法治不健全的情況下的私刑尋仇,人情正義與法理爭議之間的重重矛盾。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東方快車謀殺案
  • 外文名稱: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 作品別名:東方快車上的謀殺案,加來車廂謀殺案
  • 創作年代:20世紀30年代
  • 文學體裁:偵探小說
  • 作者:【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 首版時間:1934年1月
  • 字數:約12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比利時名偵探赫爾克里·波洛在敘利亞阿勒頗為法國軍隊偵破一起內部案件後,搭乘托羅斯快車前往土耳其斯坦布爾,打算從那裡轉車回歐洲。在車廂中,除了波洛外,只有兩位英國旅客,一個是駐印度的英軍軍官,另一個則是位面容端莊的小姐,這兩名乘客似乎非常熟絡,互稱對方為阿巴思諾特上校和瑪麗·德貝納姆小姐。列車抵達斯坦布爾後,波洛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在托卡良旅館遇到舊友——國際客車公司的董事布克先生。二人在餐廳中共進晚餐時,鄰桌的美國人雷切特引起了波洛的注意,他看上去有六七十歲,眼睛裡始終透露著兇狠、邪惡的氣息。而更奇怪的是,似乎全世界的人都選在那一夜出行,原本鋪位一向寬裕的豪華列車竟一票難求。急於返回英國卻買不到車票的波洛,在布克先生的幫助下擠上了列車。
第二天中午,來到餐車的波洛,依照習慣開始觀察起車廂里的旅客:身材魁梧、皮膚黝黑的義大利人,瘦小端莊、傭人模樣的英國人,一個大個子、像是旅行推銷員的美國人,一板一眼的俄羅斯老貴婦以及侍者,來自匈牙利的大使夫婦,還有阿巴思諾特上校和德貝納姆小姐等人。車廂另一頭則坐著麥奎因和他的僱主雷切特。餐車散席後,旅客們陸陸續續地離開。就在這時,雷切特突然湊了上來。來人已經得知波洛身份,他直言自己的生命正受到威脅,希望能夠僱傭波洛來保護自己。波洛不為所動。
當天夜裡,列車抵達貝爾格勒,加掛上車廂。布克先生讓出一號包廂給波洛,自己則搬到二等車,波洛接受他的好意,搬進雷切特隔壁的包廂。當天深夜,睡夢中的波洛被一聲哀嚎驚醒。同時,由於遭遇暴風雪,列車被積雪困在溫科夫齊布洛德之間動彈不得。深陷積雪的車廂內,雷切特死在了他的包廂,他被刺了十二刀,可包廂的門卻是反鎖著的。隨著調查的深入,案情似乎更加撲朔迷離,波洛想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

作品目錄

第一部
事實
PART I - THE FACTS
第一章
托羅斯快車上的重要旅客
An Important Passenger on the Taurus Express
第二章
托卡林旅館
The Tokatlian Hotel
第三章
波洛拒接案子
Poirot Refuses a Case
第四章
暗夜驚叫
A Cry in the Night
第五章
罪行
The Crime
第六章
一個女人
A Woman
第七章
屍體
The Body
第八章
阿姆斯特朗綁架案
The Armstrong Kidnapping Case
第二部
證據
PART II - THE EVIDENCE
第一章
列車員的證詞
The Evidence of the Wagon Lit Conductor
第二章
秘書的證詞
The Evidence of the Secretary
第三章
男僕的證詞
The Evidence of the Valet
第四章
美國太太的證詞
The Evidence of the American Lady
第五章
瑞典女士的證詞
The Evidence of the Swedish Lady
第六章
俄國公主的證詞
The Evidence of the Russian Princess
第七章
伯爵夫婦的證詞
The Evidence of the Count and Countess Andrenyi
第八章
阿巴思諾特上校的證詞
The Evidence of Colonel Arbuthnot
第九章
哈德曼先生的證詞
The Evidence of Mr. Hardman
第十章
義大利人的證詞
The Evidence of the Italian
第十一章
德貝納姆小姐的證詞
The Evidence of Miss Dobenham
第十二章
德國女僕的證詞
The Evidence of the German Lady's-Maid
第十三章
旅客證詞小結
Summary of the Passengers' Evidence
第十四章
兇器
The Evidence of the Weapon
第十五章
旅客的行李
The Evidence of the Passengers' Luggage
第三部
赫爾克里·波洛靜坐思考
PART III - HERCULE POIROT SITS BACK AND THINKS
第一章
是誰?
Which of Them?
第二章
十個問題
Ten Questions
第三章
啟發性的幾點
Certain Suggestive Points
第四章
匈牙利護照上的油漬
The Grease Spot on a Hungarian Passport
第五章
德拉戈米羅夫公主的教名
The Christian Name of Princess Dragomiroff
第六章
第二次會見上校
A Second Interview with Colonel Arbuthnot
第七章
瑪麗·德貝納姆的身份
The Identity of Mary Debenham
第八章
更多驚人內幕
Further Surprising Revelations
第九章
波洛提出兩個結論
Poirot Propounds Two Solutions

創作背景

1933年,在如今的伊拉克地區陪同丈夫進行考古挖掘工作的時候,阿加莎開始寫作《東方快車謀殺案》。小說中的謀殺案來源於一起真實的綁架案。1932年,曾駕駛飛機橫渡大西洋的飛行員林白在自家窗台上發現了一張字條,僅有20個月大的兒子被人擄走,留下了五萬美元的贖金要求。當林白終於湊足贖金,等來的卻是孩子屍體。
在開始寫作《東方快車謀殺案》前,阿加莎已數次搭乘東方快車,來往於歐洲與中東。1929年,快車曾因暴風雪在土耳其境內停留了六天。1931年12月,阿加莎在乘坐東方快車的途中,也曾遭遇過洪水和滑坡,不得不停留了24個小時。這些見聞和經歷變成了小說中暴雪天氣和旅程中斷的靈感來源。

人物介紹

-人物人物描述
偵查人員
赫爾克里·波洛
比利時名偵探
布克先生
波洛朋友,國際客車公司董事。
康斯坦丁醫生
希臘醫生
死者
薩繆爾·雷切特
真名卡塞蒂,阿姆斯特朗綁架案主謀。
犯罪嫌疑人
赫克托·麥奎因
美國人,雷切特的秘書。
愛德華·亨利·馬斯特曼
雷切特的貼身男傭
約翰·阿巴思諾特上校
英國駐印度部隊軍官
卡羅琳·瑪薩·哈巴特太太
荒謬可笑、寵愛女兒的美國夫人。
魯道夫·安德雷尼伯爵
匈牙利外交官
海倫娜·安德雷尼伯爵夫人
安德雷尼伯爵妻子
娜塔莉婭·德拉戈米羅夫公主
法國人,舊沙俄時代貴族。
瑪麗·德貝納姆小姐
來自巴格達的英國女教師
希爾德佳德·施密特小姐
德拉戈米羅夫娜公主的德國女傭
安東尼奧·福斯卡雷利
美籍義大利人,汽車公司代理人。
格麗塔·奧爾森小姐
瑞典護士,長著一張山羊臉。
皮埃爾·米歇爾
東方快車加來車廂列車員
塞勒斯·B·哈德曼
受雷切特僱傭的美國偵探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1932年的林白綁架案觸動了阿加莎的創作靈感。然而,更重要的是觸動了她關於正義、關於尊嚴、關於復仇正當性的多重聯想。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犯罪嫌疑人卡塞蒂被抓獲,很快進入案件審理階段。然而在作者筆下,整個事件出現了另一種表達:首先,案件之外再添幾條人命。黛西已有身孕的母親悲傷過度去世,阿姆斯特朗本人無法接受種種殘酷,在絕望中棄世。家中的一個女傭,也因無辜受到懷疑而自殺。其次,殘忍的真兇卡塞蒂最終未被定罪,因為金錢搞定了一切。第三,便是出現在東方快車上的離奇命案。十二名旅客正好是英美法庭陪審團的人數,他們代替法律行事,朝卡塞蒂身上一人捅了一刀,作為造成阿姆斯特朗家庭毀滅性悲劇的兇手的懲處。這樣的復仇讓這個模式化故事引出系列可以讓人不停探究的主題:私刑是否可以作為法律缺位的替代手段,儀式化的私刑是否提升了私刑的正義性,而集體行兇是否減輕了個體的邪惡感。

藝術特色

敘事視角
小說通篇以第三人稱敘事,看似完全是敘述者採用全知全能的視角在故事外進行的隱身式敘述。但在敘事的初始階段,敘述者便跳出文本之外,表明了他是在整個事件發生後對其進行的總結敘述。“往後他將想起這一景象。”就這一句話就可以證明敘述者倒敘性的敘事性質。阿加莎實際上是採取將敘述者的視角位移至小說中人物視角的辦法,掩蓋了敘述者全知全能的聚焦空間。通篇來看,敘述者的聚集範圍基本在波洛的判斷範圍之內。實際上達到的效果是通過將波洛作為一種敘述者的方法拉近了敘述接受者同他的距離,儘管故事是由第三人稱來敘述的,事件卻是透過波洛的眼光去看的,並通過他的腦子思考和聚焦。敘述者運用權力自限來完成了敘事聚焦的轉變。小說雖然通篇運用第三人稱敘事,實質上,其在小說敘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等同於第一人稱的敘事,只有這樣,為敘述接受者提供有限的資料才成為可能。阿加莎之所以沒有直接選擇採用第一人稱敘事的方式,是為後面跳角的使用留有餘地。在靜坐思考的部分,敘述者為我們分別展示了波洛、布克先生和康斯坦丁醫生的意識流思考過程,只有敘述者使用僅管是假性的全知視角,才能實現人物間限知視角的隨意轉化。
人物形象
小說中的波洛有著遠超常人的近乎愚昧的固執,他始終保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小說中他反覆強調:案情一旦有他插手,絕不半途而廢,直至查出事情的真相為止。因為事情的真相幾乎是他的最高信仰。在他的思想中法律和真相近乎於他本身,但隨著案情逐步抽絲剝繭,真正的真相呈現在他的眼前——小說中唯一的死者,其實是個惡名昭彰的職業綁匪。而這個綁匪卻在犯案後改名換姓,靠著到手的巨額贖金舒舒服服過日子,直到被復仇者殺死。真相大白以後,本應代表法理的波洛卻沒有做出符合法律預期的裁決,反而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從容放過了兇手。本應將對惡棍復仇的兇手們送進警察局的大偵探,將強烈正義感化作了濃濃柔情。可他心中的衝突卻顯而易見,將其潛藏在心中的人性揭露無疑,但又對自己的失職無法介懷。作為法律的代言人,波洛在做出最終決定的那一瞬間,內心的掙扎可想而知。

作品影響

衍生作品
名稱製片地區上映時間改編類型
《東方快車謀殺案》
美國
1974年
電影
《東方快車謀殺案》
美國
2001年
《東方快車謀殺案》
美國
2017年
《大偵探波洛:東方快車謀殺案》
英國
2010年
電視劇
《東方快車謀殺案》
日本
2015年

作品評價

《中國新聞周刊》:美國偵探、義大利司機、俄羅斯公主、德國侍女、瑞典婦女……看似不搭界的12名乘客被捲入了這起離奇的富商死亡事件中。實際上,魚龍混雜的人物身份、旅程沿途的異國情調,如同虛構的天然土壤,裝載著奇遇和歷險、謀殺與逃亡。在阿加莎的這部作品中,層層剝繭之後展露出的不僅是一個精心策劃的復仇故事,還有法理困境中的複雜人性。
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導演肯尼思·布拉納:《東方快車謀殺案》在懸疑的外表包裹下,始終是個關於人性的故事。對我來說,當我再次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仍然被故事中的熱情和古典的主題所打動,讓我對重新講述這個故事充滿熱情。

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譯者出版社版本備註
1979年9月
陳堯光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中文版
1979年12月
宋兆霖、鎔蓉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年8月
張艾茜
華文出版社
1994年1月
-
外文出版社
英文版
1995年1月
張艾茜
華文出版社
合訂本
1996年1月
-
外文出版社
英文版
1998年10月
陳堯光
貴州人民出版社
中文版
2006年5月
陳堯光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中文版
2009年1月
趙紅霞等
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
英漢對照版
2009年10月
陳堯光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中文版(波洛系列)
2013年5月
鄭橋
新星出版社
中文版
2017年6月
中文版(精裝版)

作者簡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名阿加莎·瑪麗·克拉麗莎·米勒,1890年9月15日出生於英國德文郡托基。1920年,她出版了首部偵探小說《斯泰爾斯莊園奇案》。1929年,《羅傑疑案》的出版一舉奠定了阿加莎在偵探文學領域不可撼動的地位。之後,她又陸續出版了《東方快車謀殺案》《ABC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無人生還》《陽光下的罪惡》等作品。根據她的小說改編而成的舞台劇《捕鼠器》,已經成為世界上公演場次排行靠前的劇目。
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創作生涯持續了五十餘年,總共創作了八十多部偵探小說。她的作品熱銷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銷量突破二十億冊。她創造的小鬍子偵探波洛和老處女偵探馬普爾小姐為讀者津津樂道。1976年1月12日,阿加莎·克里斯蒂逝世於英國牛津郡沃靈福德家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