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串效應

客串效應

人們把那些原先並非從事某種科學研究的人利用自己所從事研究學科的理論或方法對這種科學進行研究,並產生重大影響的現象,稱為“客串效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串效應
  • 外文名:Guest effect
  • 產生原因:教育科學的綜合性
  • 定義:從事研究學科的理論的研究
英文名稱,產生原因,

英文名稱

客串效應:Guest effect

產生原因

“客串效應”在教育科學發展中的出現決非偶然,它有著深刻的內部及外部原因。
一、教育科學的綜合性為“客串效應”的發生提供了可能。教育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即存在教育內部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也存在來自外部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教育表現出綜合性特點,教育科學可能而且需要不斷吸收各門學科的研究成果與方法來發展和完善自己的體系。
二、社會對教育日益強烈的需求是“客串”發生的直接動力。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日益強烈,於是,一些自然科學家及其它社會學科的有識之士採取了“客串”的方式,投身於教育的研究。
三、“客串”者具有一定的優勢,為“客串效應”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客串”教育科學的人雖是“外行”,但正是因為是“外行”所以沒有所謂“科班”出身的教育科學研究者的那種定勢,因而容易發現教育科學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科學發展過程中,有“串”的傳統,而且這一傳統不斷得到發揚光大,事實上,一部教育科學的發展史,也就是不斷被“客串”、自我發展的歷史。近代教育分支學科群的興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1817年法國科學家朱利安撰寫《比較教育的研究計畫與初步意見》,這是比較教育學的開端,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管理學、教育心理學等學科的創立基本上都是“外行”、“客串”教育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