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蛛

地蛛

地蛛是蜘蛛目中相當原始的一類蜘蛛,屬於地蛛科地蛛屬,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北部,最大的體長可達1.8厘米。地蛛常見的棲息地位於樹木的根部以及石壁的基部,常築造絲管,棲息其中,獵捕獵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地蜘蛛
  • 拉丁學名:Atypus karschi Doenitz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蛛形綱
  • :蜘蛛目
  • :地蛛科
  • :地蛛屬
  • :地蜘蛛
形態特徵,分布情況,生活習性,

形態特徵

雌蛛體長17-18毫米;雄蛛體長12-13毫米。背甲方形,黃褐色,頭部色澤較濃,頸溝及放射溝明顯。眼區隆起,呈暗褐色。8眼集為一團,中央有二眼,兩側各有3眼排列成三角形,前中眼間為該眼直徑的二倍。螯枝強大,黑褐色,較頭胸部稍短。顎葉內緣端直,其內緣及下方密生齒狀突起。胸板淡黃色,長、寬約等,前緣端直,末端稍呈圓形,周緣有4個凹形圓斑。步足無毛束,具3爪,上爪有櫛齒,下爪具3齒。腹部卵形,灰褐色或黑色。

分布情況

台灣省北部。

生活習性

該種蜘蛛喜在無直射光線而雨水不能侵入的樹根、石縫或土牆等下部造巢,其巢呈袋狀,由地下而延伸至地面。地下部為休息及產卵處所,地上部為狩獵裝置。地上部粘有細小的土砂,由側方引出多數短絲,以固定於樹稈等處,以防巢管動搖。上端扭轉而變細,固著在他物之上。該蛛經常潛伏於地上部與地下部的交界處,當昆蟲爬過時,即用螯爪透過巢壁將其咬住,拉入地下部將掠物吃掉。剩下的殘渣,由巢的上端投到外面,然後修理巢壁破壞處的部分。卵囊紡錘形,其兩端固著於地下部的巢壁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