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草

勒草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質藤本,匍匐或纏繞。幼苗下胚軸發達,微帶紅色,上胚軸不發達。子葉條形,長2~3厘米,無柄。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莖:成株莖長可達5米,莖枝和葉柄上密生倒刺;有分枝,具縱棱。葉:葉對生,具有長柄約5~20cm,掌狀3~7裂,裂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基部心形,兩面生粗糙剛毛,下面有黃色小油點,葉緣有鋸齒。
花:腋生,雌雄異株,雄花成圓錐狀柔荑花序,花黃綠色單一朵十分細小,萼5裂,雄蕊5枚;雌花為球狀的穗狀花序,由紫褐色且帶點綠色的苞片所包被,苞片的背面有刺,子房單一,花柱2枚。花期5~10月。
果:聚花果綠色,近松球狀;單個果為扁球狀的瘦果
鑑定特徵:1.多年生或一年生之蔓性草本,莖粗糙,具倒鉤刺
⒉單葉,對生,3~7裂片,粗鋸齒緣。
⒊單性花,雌雄異株;雄花成圓錐狀的總狀花序,花被5裂,雄蕊5 枚,直立;雌花少數,常2朵聚生,由大型宿存的苞片被覆;子房1室,花柱2枚。
瘦果扁球形,寬0.5cm

分布範圍

廣東省各地普遍栽培。

主要價值

中藥
【藥材名】葎草
【別名】剌剌秧、剌剌藤、五爪龍、簕草、大葉五爪龍、拉狗蛋、割人藤
【來源】桑科葎草屬植物葎草Humulus scandens (Lour.) Merr.的全草。夏秋採集,切段曬乾。
【製法】洗淨,曬乾,切碎用。
【考證】出自《唐本草》。
⒈《名醫別錄》:勒草,生山谷。如栝樓。
⒉《唐本草》:(LU草)葉似草麻面小薄,蔓生,有細刺。古方亦時用之。
⒊《蜀本草》:《圖經》雲,(LU草)蔓生,葉似大麻,花黃白,子若大麻子。夏采葉用。所在墟野處多有之。
⒋《綱目》:LU草;二月生苗,莖有細刺;葉對節生,一葉五尖,微似萆麻而有細齒;八、九月開細紫花成簇;結子狀如黃麻子。
【性味歸經】甘、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用於肺結核潮熱,腸胃炎,痢疾,感冒發熱,小便不利,腎盂腎炎,急性腎炎,膀胱炎,泌尿繫結石;外用治癰癤腫毒,濕疹,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外敷,蛇咬傷則敷傷口周圍。
【備註】
⑴用於肺熱咳嗽,可配伍魚腥草、鴨跖草、忍冬藤等藥同用。
⑵對於濕熱下注膀胱引起的小便不利,或尿道刺痛,或尿中有血等症,可配合鳳尾草、扁蓄、冬葵子、海金沙、烏蘞莓、白茅根等同用。
⑶用於肺癆咳嗽,午後潮熱等症,可配合百部、黃芩、丹參、地骨皮等藥同用。
⑷此外,還有用該品治皮膚濕疹或皮膚瘙癢等症,配合蒼耳草等藥煎湯外洗;治療蛇蟲咬傷、瘡瘍腫痛,用鮮草適量,洗淨,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其它】花穗外用則可治腫癤、濕疹、膚炎;另有記載其種子可作開胃藥。
葎草根:治石淋,疝氣,瘰癧。內服:煎湯,5~8錢;或搗汁。《中藥大辭典》
葎草果穗:治肺結核潮熱,盜汗。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3兩)。《中藥大辭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